在线社交网络和成瘾–心理文献综述(2011年)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1 Sep; 8(9):3528-52。 doi:10.3390 / ijerph8093528。 Epub 2011 Aug 29。
 

来源

国际 游戏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心理学研究组,NG1 4BU,英国。 [电子邮件保护]

抽象

社交网站(SNS)是虚拟社区,用户可以在其中创建个人公开个人资料,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互动并根据共同的兴趣结识其他人。 在过去的几年中,它们的使用呈指数级增长,被视为“全球消费者现象”。 轶事案例研究证据表明,“'到社交网络上 网络 可能是某些用户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当代科学文献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瘾 社交网络的品质 网络 很稀缺。 因此,本文献综述旨在为新兴现象提供经验和概念上的洞察力 到SNSs:(1)概述SNS使用模式,(2)检查SNS使用的动机,(3)检查SNS用户的个性,(4)检查SNS使用的负面后果,(5)探索潜在的SNS 和(6)探索SNS 特异性和合并症。 调查结果表明,SNS主要用于社交目的,主要与维护已建立的离线网络有关。 此外,外向者似乎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改善,而内向者则将其用于社会补偿,其中每一种都似乎与更多的使用有关,低责任心和高度自恋也是如此。 SNS使用的负相关性包括现实社会社区参与和学业成就的减少,以及关系问题,每个问题都可能表明潜在的 .

关键词: 社交网络成瘾,社交网站,文献综述,动机,人格,消极后果,合并症,特异性

1. 简介

“我是个瘾君子。 我只是迷失在Facebook“ 当被问到为什么她看不到自己能够帮助她的女儿完成家庭作业时回答了一位年轻的母亲。 她没有支持她的孩子,而是花时间聊天和浏览社交网站[1]。 这种情况虽然极端,但却暗示着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激增而出现的潜在的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报纸的报道也报道了类似的案例,这表明大众媒体很早就发现社交网站的潜在上瘾品质(SNS; [2,3])。 此类媒体报道指出,女性患上SNS成瘾的风险高于男性[4].

互联网上社交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可能引起关注,尤其是当人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逐渐增加时[5]。 在互联网上,人们参与各种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可能会让人上瘾。 而不是沉迷于媒体 本身, 一些用户可能会对他们在线进行的特定活动上瘾[6]。 具体来说,杨[7]认为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即 电脑成瘾 (,电脑游戏成瘾), 信息超载 (,网上冲浪成瘾), 网络强迫 (,在线赌博或网上购物成瘾), 网络成瘾 (,网络色情或网络性成瘾),以及 网络关系成瘾 (,对在线关系的沉迷)。 SNS成瘾似乎属于最后一类,因为使用SNS的目的和主要动机是建立和维护在线和离线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更详细讨论,请参阅有关SNS使用动机的部分)。 从临床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具体说''可能是合情合理的。Facebook 成瘾障碍'(或更普遍的'SNS成瘾障碍')因为成瘾标准,例如忽视个人生活,精神专注,逃避现实,改变情绪,容忍和隐瞒成瘾行为,似乎出现在一些使用者身上SNS过度[8].

社交网站是虚拟社区,用户可以在其中创建个人公开个人资料,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互动,并根据共同兴趣与其他人会面。 SNS是“基于网络的服务,允许个人:(1)在有界系统内构建公共或半公开的配置文件,(2)清楚地表达与他们共享连接的其他用户的列表,以及(3)视图和遍历他们的连接列表和系统内其他人的连接列表“[9]。 重点放在已建立的网络上,而不是网络上,这意味着建立新的网络。 SNS为个人提供了联网和共享媒体内容的可能性,因此拥抱主要的Web 2.0属性[10],反对各自结构特征的框架。

在SNS历史方面,第一个社交网站(SixDegrees)是在1997上发布的,基于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通过六度分离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9],最初被称为“小世界问题”[11]。 在2004中,最成功的当前SNS, Facebook,是为哈佛学生建立的一个封闭的虚拟社区。 该网站非常迅速地扩展 Facebook 目前拥有超过500百万的用户,其中50%的用户每天登录。 此外,花费的总时间 Facebook 566%从2007增加到2008 [12]。 仅这一统计数据就表明了SNS的指数吸引力,也暗示了潜在SNS成瘾率上升的原因。 假设,SNS的吸引力可以追溯到它对当今个人主义文化的反思。 与1990期间出现的传统虚拟社区不同,基于其成员的共同利益[13],社交网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站。 关注的焦点是个人而不是社区[9].

自我中心主义与网络成瘾有关[14]。 据推测,SNS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可能有助于参与成瘾行为,因此可能成为吸引人们以可能过度的方式使用它的因素。 该假设符合成瘾特异性病因学的PACE框架[15]。 吸引力是四个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可能使个人易于对特定行为或物质上瘾,而不是特定的其他行为或物质。 因此,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SNS允许个人积极地展示他们可能“提高他们的精神”(,增强他们的情绪状态)因为它经历了愉快的体验。 这可能会带来积极的体验,可以培养和促进推动SNS成瘾发展的学习体验。

因此,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看待SNS成瘾等行为成瘾[16]。 就像与物质有关的成瘾一样,SNS成瘾融合了“经典”成瘾症状的经验,即情绪调节(,参与SNS导致情绪状态的有利变化),显着性(,行为,认知和情感关注SNS的使用),耐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地使用SNS),戒断症状(,当SNS使用被限制或停止时遇到令人不快的身体和情绪症状),冲突(因SNS使用而导致人际关系和心灵内部问题,并复发(在禁欲期后,吸毒成瘾者会迅速恢复过多的SNS使用。

此外,学者们认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结合有助于成瘾的病因[16,17],这也可能适用于SNS成瘾。 由此可见,SNS成瘾与其他物质相关和行为成瘾共享一个共同的基础病因学框架。 但是,由于SNS的参与在(互联网)成瘾的实际表达方面不同(,社交网站的病理使用,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应用),这种现象似乎值得个人考虑,特别是考虑到物质相关和行为成瘾对由于上瘾而经历各种负面后果的个人的潜在不利影响。 [18].

迄今为止,解决互联网上社交网络成瘾性质的科学文献很少。 因此,通过这篇文献综述,旨在通过(1)概述SNS使用模式,(2)检查SNS使用动机,(3)检查SNS使用的个性,提供对互联网社交网络使用和潜在成瘾的新兴现象的实证分析。 SNS用户(4)检查SNS的负面后果,(5)探索潜在的SNS成瘾,(6)探索SNS成瘾特异性和合并症。

2。 方法

使用学术数据库Web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 知识 以及 Google Scholar。 输入以下搜索词及其衍生词:社交网络,在线网络,成瘾,强迫,过度,使用,滥用,动机,个性和合并症。 研究包括:(i)包括经验数据,(ii)参考使用模式,(iii)使用动机,(iv)使用者的人格特征,(v)使用的负面后果,(vi)成瘾, (vii)和/或合并症和特异性。 从文献中总共发现了43实证研究,其中五项专门评估了SNS成瘾。

3。 结果

3.1。 用法

社交网站被视为“全球消费者现象”,并且如前所述,在过去几年中,使用量呈指数增长[12]。 在所有互联网用户中,大约三分之一参与SNS,在线花费的总时间的百分之十用于SNS [12]。 在使用方面,美国2006参与者随机抽样的父母和青少年935调查结果显示,55%的年轻人在那一年使用了SNS [19]。 报告此用法的主要原因是与朋友保持联系(由91%认可),并使用它们结交新朋友(49%)。 男孩比女孩更常见。 女孩们更喜欢使用这些网站,以便与真正的朋友保持联系,而不是制作新的网站。 此外,该样本中有一半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访问一次他们的SNS,这表明为了保持吸引人的形象,需要经常访问,这是一个有利于潜在过度使用的因素[19]。 此外,根据消费者研究的结果,SNS的总体使用量每月增加2小时至5.5小时,积极参与从30增加2009%至2010 [5].

美国131心理学学生在线调查结果[20]表明78%使用SNS,并且82%的雄性和75%的雌性具有SNS概况。 其中,57%每天使用他们的SNS。 最经常参与SNS的活动是阅读/回应他们的SNS页面上的评论和/或帖子到一个人的墙上(由60%认可;“墙”是一个特殊的配置文件功能 Facebook,人们可以发布评论,图片和链接,可以回复,发送/回复消息/邀请(14%),浏览朋友的个人资料/墙/页(13%; [20])。 这些结果与另一项研究的结果一致,包括另一名大学生样本[21].

实证研究还表明SNS使用模式存在性别差异。 一些研究声称,男性在SNS上的朋友往往比女性多[22],而其他人发现了相反的[23]。 此外,发现男性在披露个人信息方面承担更多风险[24,25]。 此外,一项研究报告说,使用的女性略多 我的空间 具体(,55%与男性的45%比较)[26].

还发现SNS的使用在年龄组方面不同。 一项比较50青少年(13-19年)和相同数量的老年人的研究 我的空间 用户(60年及以上)透露,青少年的朋友网络较大,他们的朋友在年龄方面与自己更相似[23]。 此外,老年用户的网络规模较小,而且年龄越来越分散。 此外,青少年更多地使用 我的空间 web 2.0功能(,分享视频和音乐,以及博客)相对于老年人[23].

关于人们如何对使用SNS做出反应,最近的一项研究[27]使用心理生理学测量(皮肤电导和面部肌电图)发现社交搜索(,从朋友的个人资料中提取信息),比社交浏览更令人愉快(,被动地阅读新闻源[27]。 这一发现表明,相对于厌恶系统,社交搜索的目标导向活动可以激活与愉悦体验相关的食欲系统[28]。 在神经解剖学层面,已发现食欲系统在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和成瘾者中被激活[29,30],这可能与成瘾者的神经化学奖励系统中的遗传缺陷有关[31]。 因此,参与社交搜索的社交网络用户中的兴趣系统的激活与被发现患有行为成瘾的人中的该系统的激活一致。 为了特别为SNS建立这种联系,需要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在回顾SNS使用模式时,消费者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过去几年中,整体定期SNS使用量大幅增加。 这支持了可用性假设,即如果访问活动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SNS),参与活动的人数会增加[32]。 此外,它表明个人逐渐意识到这种可用的供应,并且在他们的使用技能方面变得更加复杂。 这些因素与成瘾特异性病因的语用因素有关[15]。 语用学是成瘾特异性模型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特定成瘾发展中的获取和习惯变量。 因此,SNS使用的语用学似乎是与潜在的SNS成瘾相关的因素。

除此之外,所提出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青少年和学生通过利用固有的Web 2.0功能大量使用SNS。 此外,在使用方面似乎存在性别差异,其具体细节只是模糊定义,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证调查。 此外,SNS主要用于社交目的,从朋友的页面中提取更多信息似乎特别令人愉快。 反过来,这可能与食欲系统的激活有关,这表明参与这种特定活动可以刺激已知与成瘾经历相关的神经通路。

3.2。 动机

研究表明SNS的使用一般,和 Facebook 特别是,作为动机的功能不同([33])。 借鉴使用和满足理论,媒体被用于目标导向的方式,以满足和需要满足[34]与成瘾有相似之处。 因此,必须了解构成SNS使用的动机。 具有较高社会认同感的人(,与他们自己的社会团体的团结和一致),更高的利他主义(与亲属和互惠利他主义相关)和更高的远程呈现(,感觉存在于虚拟环境中)倾向于使用SNS,因为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交网络的参与的鼓励[35]。 同样,由170美国大学生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因素是个人因素对SNS使用的更重要动机[36]。 更具体地说,这些参与者的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对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支持,导致SNS的使用反过来导致更高的满意度,相对于独立的自我建构,这是指采用个人主义价值观。 后者与使用SNS的动机无关[36].

巴克的另一项研究[37]提出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集体自尊和群体认同与通过SNS的同伴群体交流正相关。 张,赵和李[38评估社会存在(,认识到其他人拥有相同的虚拟领域,认可群体规范,保持人际互联互通和社会提升与SNS使用动机有关)。 更具体地说,他们调查了我们使用的意图 Facebook (,决定将来继续使用SNS)。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意图与其他变量正相关[38].

同样,社会原因似乎是在另一项研究中使用SNS的最重要动机[20]。 以下动机得到了参与大学生样本的认可:与他们经常看不到的朋友保持联系(81%),使用他们因为他们所有的朋友都有账户(61%),与亲戚和家人保持联系(48%) ),并与他们经常看到的朋友制定计划(35%)。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使用SNS来维护离线关系,而有些人更喜欢使用这种类型的互联网应用进行通信而不是面对面的交互[39].

SNS中的特定虚拟通信形式包括异步(,在SNS内发送的个人消息)和同步模式(,SNS内的嵌入式聊天功能)[40]。 代表用户,这些通信模式需要学习差异词汇,即Internet语言[41,42]。 通过SNS进行的特殊通信形式是另一个可能加剧潜在SNS成瘾的因素,因为通信已被确定为成瘾特异性病因学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15]。 因此,可以假设喜欢通过SNS进行通信的用户(与面对面通信相比)更可能对使用SNS产生成瘾。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证实这种猜测。

此外,研究表明,SNS用于形成和维持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43]。 社会资本被广义地定义为 “由于拥有一个或多或少相互熟悉和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而使个人或团体产生的实际或虚拟资源的总和” [44]。 普特南[45]区分桥梁和结合社会资本。 弥合社会资本是指基于信息共享而非情感支持的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 这些关系是有益的,因为它们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和获取广泛知识,因为各个网络成员的异质性[46]。 或者,结合社会资本表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通常存在紧密联系[45].

SNS被认为会增加潜在网络的规模,因为成员之间存在大量可能的弱社交关系,这是通过数字技术的结构特征实现的[47]。 因此,SNS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社区那样运作。 它们不包括成员资格,共享影响力和相等的权力分配。 相反,它们可以被概念化为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允许建立许多对用户有利的自我延续连接[48]。 这是对本科生样本进行的研究所支持的[43]。 更具体地说,这项研究发现,通过参与社交网络维持过渡社会资本似乎对学生有潜在的就业机会以及与老朋友保持联系的好处。 总体而言,通过参与SNS形成的弥合社会资本的好处似乎对于低自尊的个人特别有利[49]。 然而,建立和维持过渡社会资本的便利性可能成为自尊心低的人被吸引以过度使用SNS的原因之一。 反过来,较低的自尊与网络成瘾有关[50,51].

此外,人们发现SNS的使用在人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最近的一项研究[52]包括来自美国,韩国和中国的样品证明使用的不同 Facebook 功能与桥接或结合社会资本的创建和维护有关。 美国人使用“通信”功能(,谈话和意见分享),以便与同龄人保持联系。 但是,韩国人和中国人使用“专家搜索”(,在线搜索相关专业人士)和'连接'(保持离线关系,以形成和维持社会资本的结合和桥接[52]。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SNS使用模式的文化差异,似乎有必要调查和对比不同文化中的SNS成瘾,以便辨别相似性和差异性。

此外,在线调查结果与学生方便样本的387参与者[53]表明有几个因素显着预测了使用SNS的意图以及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 确定的预测因素是(i)游戏性((ii)支持该技术的用户的临界质量,(iii)对网站的信任,(iv)感知易用性,以及(v)感知有用性。 而且,规范压力(,其他人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期望与SNS的使用有负面关系。 这些结果表明,特别是在享乐主义背景下(与成瘾有一些相似之处)与SNS使用相关的享受,以及认识到临界质量使用SNS来激励人们自己利用这些SNS [53].

另一项研究[54]使用定性方法来调查青少年使用SNS的原因。 采访16年龄为13至16年的XNUMX青少年。 结果表明,该样本使用SNS来表达和实现他们的身份,或者通过个人信息的自我显示(对于年轻样本来说是真实的)或通过连接(对于年龄较大的参与者来说是真实的)。 发现这些动机中的每一个都需要在潜在的自我表达机会和代表青少年侵害隐私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54].

巴克的一项研究[37]还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间使用SNS的动机可能存在差异。 女性使用SNS与同伴群体成员进行交流,娱乐和传递时间,而男性则以工具性方式使用它来获得社会补偿,学习和社会认同感(,识别具有相似特征的团体成员的可能性)。 在589本科生的样本中,寻求朋友,社交支持,信息和娱乐被认为是SNS使用的最重要动机[55]。 除此之外,发现这些动机的认可因文化而异。 金 et al. [55]发现韩国大学生通过SNS寻求已经建立的关系的社会支持,而美国大学生则寻求娱乐。 同样,美国人的在线朋友比韩国人多得多,这表明SNS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受文化艺术品的影响[55]。 此外,与技术相关的动机与SNS的使用有关。 使用计算机中介通信的能力(,发现使用电子通信形式的动机,知识和效力,与花费更多时间显着相关 Facebook 并且经常检查一个人的墙[33].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SNS主要用于社会目的,主要与维持已建立的离线网络相关,而不是个人。 与此相符,人们可能不得不在互联网上维持他们的社交网络,这可能导致过度使用SNS。 因此,根据Sussman的说法,已经建立的离线网络本身的维护可以被视为一个吸引因素 et al. [15]与特定成瘾的病因有关。 此外,从文化角度来看,亚洲和西方国家的成员以及性别和年龄组之间的使用动机似乎不同。 然而,总的来说,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追求的多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导而不是结合社会资本。 这似乎表明SNS主要用作保持连接的工具。

保持联系对这些人有益,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潜在的学术和专业机会,以及获得大量知识库。 由于用户对SNS使用的连接期望得到满足,因此发展SNS成瘾的可能性可能会增加。 这符合推动特定行为成瘾病因的期望因素[15]。 因此,SNS使用的假设期望和好处可能特别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是错误的。 他们可能会感到鼓励在SNS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因为他们觉得它有利。 反过来,这可能会成为使用SNS的成瘾。 显然,为了在经验上建立这种联系,未来的研究是必要的。

此外,所提出的研究似乎存在某些局限性。 许多研究包括小便利样本,青少年或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因此严重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因此,建议研究人员考虑这一点,并通过使用更具代表性的样本来修改其抽样框架,从而提高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3.3。 个性

许多人格特质似乎与SNS使用的程度有关。 一些研究的结果(例如,[33,56])表明拥有大型离线社交网络,外向性更强,自尊心更强的人使用 Facebook 为了社会的提升,支持“富人变富”的原则。 相应地,人们在线社交网络的规模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正相关[57],但既不影响离线网络的规模,也不影响现实生活网络中人们的情感亲近[58].

然而,只有少数离线联系人的人通过使用来弥补他们的内向,低自尊和低生活满意度 Facebook 在线人气,从而证实了“穷人变富”的原则(,社会补偿假设)[37,43,56,59]。 同样,自恋人格特质较高的人往往更加积极 Facebook 和其他SNS,以便在线展示自己,因为虚拟环境使他们能够构建自己理想的自我[5962]。 自恋与自恋的关系 Facebook 活动可能与自恋者具有不平衡的自我意识,在显性代理方面的宏大感和关于隐性交融和脆弱性的低自尊之间波动这一事实有关[63,64]。 反过来,自恋人格被发现与成瘾有关[65]。 这一发现将在关于成瘾的部分中更详细地讨论。

此外,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似乎对SNS的使用有所不同[66]并且更喜欢使用不同的功能 Facebook [33]。 外向性和开放性高的人更频繁地使用SNS,前者适合成熟,后者适合年轻人[66]。 此外,外向者和对经验开放的人是更多群体的成员 Facebook上, 更多地使用社交功能[33],还有更多 Facebook 比内向的朋友[67],描述了前者一般的较高社交性[68]。 另一方面,内向的人在他们的网页上披露了更多的个人信息[67]。 此外,看起来特别害羞的人花费大量时间 Facebook 在这个SNS上有很多朋友[69]。 因此,SNS可能对那些现实生活网络有限的人来说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可以轻松访问同伴,而不需要真实的接近和亲密。 这种易于访问需要对该组更长的时间承诺,这可能导致过度和/或潜在的成瘾性使用。

同样,具有神经质特征的男性比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女性更频繁地使用SNS [66]。 此外,神经症(一般)倾向于使用 Facebook的 墙功能,他们可以接收和发表评论,而神经质低的人更喜欢张贴照片[33]。 这可能是由于神经质个体对基于文本的帖子而不是视觉显示的情感内容有更大的控制权[33]。 然而,另一项研究[67发现相反的情况,即在神经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将他们的照片张贴在他们的页面上。 一般来说,神经质的发现意味着那些在这个特征上得分较高的人会因为他们在网上寻求自信而披露信息,而那些得分较低的人在情感上是安全的,因此共享信息以表达自己[67]。 反过来,SNS的高度自我披露被发现与主观幸福感度正相关[57]。 这是否意味着对SNS的低自我披露可能与较高的潜在成瘾风险有关,这仍然值得怀疑。 通过在他们的网页上披露更多个人信息,用户将自己置于负面反馈的风险之下,这与低福利有关[70]。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在经验上解决SNS自我披露与成瘾之间的关联。

关于宜人性,发现女性在这个特性上得分高的女性上传的图片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得分低的男性,而男性则相反[67]。 除此之外,发现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有更多的朋友,并且上传的图片明显少于那些在这种人格特质上得分较低的图片[67]。 对这一发现的解释可能是,尽责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在线和离线联系,而不必公开分享太多的个人信息。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向者使用SNS进行社交增强,而内向者则将其用于社会补偿,其中每一项似乎都与更大的SNS使用相关。 关于成瘾,两个群体都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而发展成瘾倾向,即社会提升和社会补偿。 此外,关于内向型朋友的数量研究的不同发现在网上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这同样适用于神经质的结果。 一方面,神经症经常使用SNS。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对神经质高分的人有不同的使用偏好,需要进一步调查。 此外,这些互联网应用的结构特征,(他们的自我中心建构似乎允许有利的自我披露,这使得自恋者使用它。 最后,宜人性和尽责性似乎与SNS使用的程度有关。 与自恋,神经质,外向和内向性格特征相关的较高使用可能暗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特别具有发展使用SNS成瘾的风险。

3.4。 负相关

一些研究强调了广泛SNS使用的许多潜在负相关。 例如,对184互联网用户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时间方面更多地使用SNS的人被认为与现实生活社区的关系较少[71]。 这类似于以下发现:对于与同龄人的现实生活关系感到不安并因此具有负面社会认同感的人倾向于更多地使用SNS来弥补这一点[37]。 此外,似乎在人的SNS简档上收到的来自同伴的反馈的性质决定了SNS使用对健康和自尊的影响。

更具体地说,年龄在10至19年龄且主要为负反馈的荷兰青少年自尊心较低,从而导致低福利[70]。 鉴于人们在线时往往被禁用[72],给予和接受负面反馈可能在互联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 这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自尊心低的人,他们倾向于使用SNS作为对现实社交网络缺乏的补偿,因为他们依赖于他们通过这些网站收到的反馈[43]。 因此,自尊心较低的人群可能会面临使用SNS成瘾的风险。

根据最近一项评估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Facebook 219大学生样本的使用情况和学习成绩[73], Facebook 与没有使用此SNS的学生相比,用户的平均成绩平均水平更低,学习时间也更短。 在报告其使用对生活影响的26%学生中,有四分之三(74%)声称它有负面影响,即拖延,分散注意力和时间管理不善。 对此可能的解释可能是,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学生可能因同时参与SNS而分散注意力,这意味着这种形式的多任务处理对学业成绩不利[73].

除此之外,它的用法似乎也是如此 Facebook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浪漫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披露一个人的丰富私人信息 Facebook 页面包括状态更新,评论,图片和新朋友,可能导致嫉妒的网络跟踪[74],包括人际电子监视(IES; [75])由一个人的伙伴。 据报道这导致嫉妒[76,77]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离婚和相关的法律诉讼[78].

这些少数现有研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SNS的使用会导致各种负面后果,这意味着现实社区的参与可能会减少,学习成绩也会降低,以及关系问题。 减少和危害学术,社交和娱乐活动被视为物质依赖的标准[18]因此可能被视为行为成瘾的有效标准[79],如SNS成瘾。 鉴于此,认可这些标准似乎使人们面临发展成瘾的风险,前面段落中概述的科学研究基础支持了SNS的潜在上瘾质量。

尽管有这些发现,由于缺乏所提出的研究中使用的纵向设计,对于过度使用SNS是否是报告的负面后果的因果因素,不能得出因果推论。 此外,需要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 例如,大学生在学习时多任务处理方面似乎是与学业成绩不佳有关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浪漫伴侣的情况下,先前存在的关系困难可能会被SNS使用加剧,而后者不一定必须成为后续问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这些发现支持了一些人使用SNS来应对负面生活事件的想法。 反过来,已经发现应对与物质依赖和行为成瘾有关[80]。 因此,声称功能失调的应对之间存在联系似乎是有效的(,逃避现实和避免)和过度的SNS使用/成瘾。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并更全面地研究与SNS使用相关的潜在负相关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3.5。 瘾

研究人员认为,过度使用新技术(尤其是在线社交网络)可能对年轻人特别上瘾[81]。 根据成瘾病因的生物心理社会框架[16]和成瘾综合征模型[17],声称那些沉迷于使用SNS的人会遇到类似于那些患有物质成瘾或其他行为的人所经历的症状[81]。 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与其他成瘾不同,SNS成瘾治疗的目标不能完全禁止使用互联网 本身 因为后者是当今专业和休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反,最终的治疗目标是控制使用互联网及其各自的功能,特别是社交网络应用,以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中开发的策略进行复发预防[81].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假设有自恋倾向的年轻弱势群体特别容易以令人上瘾的方式与SNS接触[65]。 到目前为止,只有三项实证研究已经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进行并发表,这些期刊专门评估了SNS的成瘾潜力[8284]。 除此之外,两篇公开发表的硕士论文分析了SNS成瘾,随后将以包容性和相关缺乏主题的数据为目的进行介绍[85,86]。 在第一项研究中[83],233本科大学生(64%女性,平均年龄= 19年, SD = 2年)使用前瞻性设计进行调查,以通过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模型预测SNS的高水平使用意图和实际高水平使用(TPB; [87])。 高级别使用被定义为每天至少使用SNS四次。 TPB变量包括使用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PBC)的度量。 此外,自我认同(改编自[88]),归属感[89,以及SNS的过去和未来潜在用途进行了调查。 最后,使用李克特量表评分的8个问题评估成瘾倾向(基于[90])。

在完成第一份调查问卷一周后,要求参与者指出他们在上周访问SNS的天数至少每天四次。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过去的行为,主观规范,态度和自我认同显着预测了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 此外,通过自我认同和归属感显着预测了SNS使用的成瘾倾向[83]。 因此,那些自称为SNS用户的人和那些在SNS上寻求归属感的人似乎面临着对SNS成瘾的风险。

在第二项研究中[82],201参与者的澳大利亚大学生样本(76%女性,平均年龄= 19, SD = 2)是为了通过NEO人格量表的短版本(NEO-FFI; []来评估人格因素。91]),自尊量表(SEI; [92],使用SNS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上瘾倾向量表(基于[90,93])。 上瘾倾向量表包括三项测量显着性,失控和退出的项目。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外向性和低责任心分数显着预测了成瘾倾向和使用SNS所花费的时间。 研究人员提出,外向性和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使用SNS满足外向者社交需要的事实来解释。82]。 关于缺乏责任心的研究结果似乎与先前对一般互联网使用频率的研究一致,因为在责任心方面得分较低的人往往比那些在这种人格特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94].

在第三项研究中,Karaiskos et al. [84]报告了一名24岁女性的病例,她使用SNS的程度使她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她的职业和私人生活。 结果,她被转介到精神病诊所。 她用 Facebook 因为她不断检查她的SNS而不是工作,因此每天至少过了五个小时而被解雇了。 即使在临床采访期间,她也用手机进行访问 Facebook。 除了过度使用导致女性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显着损害外,她还出现了焦虑症状和失眠症,这提示了SNS成瘾的临床意义。 这种极端情况导致一些研究人员将SNS成瘾概念化为网络成瘾症[84]。 这表明,首先,SNS成瘾可以归入更大的网络成瘾框架,其次,它是一种特定的网络成瘾,以及其他令人上瘾的互联网应用,如互联网游戏成瘾[95],互联网赌博成瘾[96]和互联网性成瘾[97].

在第四项研究中[85],SNS游戏成瘾通过网络成瘾测试评估[98]使用342中国大学生18到22年。 在这项研究中,SNS游戏成瘾特别提到沉迷于SNS游戏 开心农场。 学生被定义为沉迷于使用这个SNS游戏,因为他们认可了IAT的八个项目中的至少五个。 使用此截止值,24%的样本被确定为上瘾[85].

此外,作者调查了SNS游戏使用的满足感,孤独感[99],休闲无聊[100]和自尊[和自尊]101]。 研究结果表明,孤独与SNS游戏成瘾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而休闲厌倦与SNS游戏成瘾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 此外,满足“包容”(在社交群体中)和“成就”(在游戏中),休闲无聊和男性性别显着预测SNS游戏成瘾[85].

在第五项研究中[86],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对335中国大学生19年至28年的样本进行SNS成瘾评估[98修改后专门评估对中国常见SNS的成瘾,即 Xiaonei.com。 当用户认可IAT中指定的八个成瘾项目中的五个或更多时,用户被分类为上瘾。 此外,作者评估了孤独感[99],用户满意度(基于之前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SNS网站的使用属性和模式使用[86].

结果表明,在总样本中,34%被分类为上瘾。 此外,孤独感与使用频率和会话长度显着正相关 Xiaonei.com 以及SNS成瘾。 同样,社会活动和建立关系被发现可以预测SNS成瘾[86].

不幸的是,从批判的角度来看,这里审查的定量研究受到各种限制。 最初,仅仅对成瘾倾向的评估不足以划分真正的病理学。 此外,这些样本在女性方面也很小,具体而且偏斜。 报告[这可能导致非常高的成瘾流行率(高达34%)[86]。 显然,需要确保特别需要评估成瘾,而不是评估过度使用和/或专注。

威尔逊 et al.的研究[82]仅仅支持三种潜在的成瘾标准,这些标准不足以在临床上建立成瘾状态。 同样,显着的损害和消极后果歧视成瘾仅仅是滥用[18在这项研究中根本没有评估。 因此,未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应用更好的方法设计,包括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并使用更可靠和有效的成瘾量表来解决在互联网上使用社交网络成瘾的紧急现象,以便当前经验知识的差距可以变得充实。

此外,研究必须解决除负面后果之外的特定成瘾症状的存在。 这些可能改编自DSM-IV TR物质依赖标准[18]和依赖综合症的ICD-10标准[102],包括(i)容忍,(ii)退出,(iii)增加使用,(iv)失去控制,(v)延长恢复期,(vi)牺牲社会,职业和娱乐活动,以及(vii)继续使用尽管有负面后果。 已经发现这些是诊断行为成瘾的适当标准[79因此似乎足以应用于SNS成瘾。 为了被诊断患有SNS成瘾,在相同的12月期内应满足至少三个(但最好是更多)上述标准,并且它们必须对个体造成显着损害[18].

根据这一定性案例研究,从临床角度来看,SNS成瘾似乎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需要专业治疗。 与定量研究不同,该案例研究强调了跨越各种生活领域的个体所经历的显着的个体损伤,包括他们的职业生涯以及他们的心身状况。 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以定量的方式研究SNS成瘾,还要通过分析患有SNS过度使用的个体病例来进一步了解这一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3.6。 特异性和合并症

似乎必须充分注意(i)SNS成瘾的特异性和(ii)潜在的合并症。 大厅 et al. [103]概述为什么有必要解决精神障碍(如成瘾)之间的合并症的三个原因。 首先,大量精神障碍具有额外的(亚)临床问题/障碍。 其次,必须在临床实践中解决合并症,以改善治疗结果。 第三,可以制定具体的预防方案,其包括特别针对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维度和治疗方式。 由此可见,评估SNS成瘾的特异性和潜在合并症很重要。 但是,迄今为止,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几乎不存在。 几乎没有关于SNS成瘾与其他类型成瘾行为共现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上一节强调的研究SNS成瘾的研究很少。 然而,基于较小的经验基础,可以对与SNS成瘾相关的共同成瘾共病进行一些推测性假设。

首先,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的SNS成瘾占用了大量的可用时间,除非其他行为成瘾能够通过社交网站找到出口,否则它很可能与其他行为成瘾共同发生(例如,赌博成瘾,游戏成瘾)。 简而言之,同一个人的面部效度很小,例如,工作狂和社交网络成瘾者,或运动成瘾者和社交网络成瘾者,主要是因为每天可用于两个行为的时间量同时成瘾的可能性极小。 尽管如此,有必要确定各自的成瘾行为,因为其中一些行为实际上可能同时发生。 在一项研究中,包括被诊断为物质依赖性的临床样本,Malat及其同事[104]发现61%追求至少一个,31%涉及两个或更多有问题的行为,例如暴饮暴食,不健康的关系和过多的互联网使用。 因此,虽然同时对工作和使用SNS等行为上瘾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SNS成瘾可能与暴饮暴食和其他过度久坐行为共同发生。

因此,其次,理论上社交网络成瘾者可能有额外的吸毒成瘾,因为同时兼顾行为和化学成瘾是完全可行的[16]。 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它也可能有意义。 例如,如果社交网络成瘾者参与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较低,那么直觉上一些化学成瘾可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因此,研究表明,成瘾行为的参与在患有物质依赖的人中相对普遍。 在一项研究中,黑人 et al. [105]发现他们样本中有问题的计算机用户的38%除了行为问题/成瘾之外还有物质使用障碍。 显然,研究表明,一些患有网络成瘾的人同时经历其他成瘾。

在包括因物质成瘾(主要是大麻成瘾)治疗的1,826个体的患者样本中,发现4.1%患有网络成瘾[106]。 此外,进一步研究的结果[107]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和物质使用经验有着共同的家庭因素,即更高的父母 - 青少年冲突,习惯性饮酒兄弟姐妹,感知父母对青少年物质使用的积极态度,以及较低的家庭功能。 林,林 et al. [108]评估了1,392-13年龄的18青少年样本中的网络成瘾和相关因素。 就潜在的合并症而言,他们发现饮酒行为是使用网络成瘾测试被诊断为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109]。 这意味着潜在的酒精滥用/依赖可能与SNS成瘾有关。 对此的支持来自Kuntsche et al. [110]。 他们发现,在瑞士青少年中,社会认可的预期与饮酒问题有关。 由于SNS本质上是人们用于社交目的的社交平台,因此推断可能确实存在患有共病成瘾的人,即SNS成瘾和酒精依赖似乎是合理的。

第三,似乎SNS成瘾特异性与人格特质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柯 et al. [111]发现网络成瘾(IA)是通过高新奇寻求(NS),高危害避免(HA)和低奖励依赖(RD)预测的青少年。 那些沉迷于互联网且具有物质使用经验的青少年在NS上的得分显着高于HA,而在HA方面则低于IA组。 因此,HA似乎特别影响网络成瘾的特异性,因为高HA歧视了不仅沉迷于互联网但使用物质的个人的网络成瘾者。 因此,似乎有理由假设低危害避免的人有可能对SNS和物质产生共病成瘾。 因此,研究需要专门针对那些沉迷于使用SNS的人来解决这种差异,以便将这种潜在的疾病与共病症区分开来。

除此之外,专门针对人们可以参与其SNS的各自活动似乎是合理的。 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社交网络和赌博之间的可能关系[112116],以及社交网络和游戏[113,116,117]。 所有这些着作都已经注意到社交网络媒体如何可以用于赌博和/或游戏。 例如,社交网站上的在线扑克应用程序和在线扑克小组是最受欢迎的[115]和其他人已经注意到新闻报道围绕社交网络游戏成瘾,如 法姆维尔 [117]。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研究通过社交网络检查赌博或游戏成瘾,但没有理由怀疑那些在社交网络媒体上玩的人比那些玩其他在线或离线媒体的人更不可能沉迷于赌博和/或游戏。

同时,解决SNS成瘾和合并症与其他成瘾的特异性是必要的:(i)将这种疾病理解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ii)尊重相关病症,这将(iii)辅助治疗和(iv)预防工作。 从报道的研究来看,个人的成长和心理社会背景似乎是影响网络成瘾和物质依赖之间潜在共病的因素,这是由成瘾的科学模型及其病因支持的[16,17]。 此外,酒精和大麻依赖被概述为潜在的共存问题。 尽管如此,除此之外,所提出的研究并未专门解决特定物质依赖性与个体成瘾行为之间的离散关系,例如使用SNS成瘾。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便更多地了解SNS成瘾的特异性和合并症。

4。 讨论和结论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概述与互联网上社交网络的使用和成瘾相关的新兴实证研究。 最初,SNS被定义为虚拟社区,为其成员提供利用其固有的Web 2.0功能的可能性,即网络和共享媒体内容。 SN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已故的1990,这表明它们并不像它们首先出现的那样新。 随着SNS的出现等 Facebook,整体SNS的使用已加速,以至于它们被视为全球消费者现象。 今天,超过500万用户是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Facebook 仅社区和研究表明,55%和82%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之间定期使用SNS。 从同伴的SNS页面中提取信息是一种体验特别令人愉快的活动,并且与活跃系统的激活相关联,这反过来又与成瘾体验有关。

在社会人口统计学方面,所提出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SNS使用模式不同。 女性似乎使用SNS与同龄人的成员进行交流,而男性似乎将其用于社会补偿,学习和社会认同感的目的[37]。 此外,男性倾向于在S​​NS网站上披露更多与女性相关的个人信息[25,118]。 此外,发现更多女性使用 我的空间 特别是相对于男人[26]。 此外,发现使用模式在性别之间作为个性的函数而不同。 与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女性不同,具有神经质特征的男性被发现是更常见的SNS使用者[66]。 除此之外,人们发现男性更容易沉迷于SNS游戏,特别是相对于女性[85]。 这与发现男性一般都是有可能患上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一致[95].

评估年龄差异的唯一研究[23]表明后者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来说,“银冲浪者”(,那些超过60年龄的人有一个较小的在线朋友圈,年龄与年轻的SNS用户不同。 根据目前主要评估青少年和学生样本的经验知识,似乎不清楚老年人是否过度使用SNS以及他们是否可能沉迷于使用它们。 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旨在填补知识上的这一空白。

接下来,根据需求和满足理论审查了使用SNS的动机。 一般而言,研究表明SNS用于社交目的。 总的来说,强调维持与离线网络成员的联系,而不是建立新的联系。 对此,SNS用户通过与其他SNS用户的各种异构连接来维持桥接社交资本。 在分享知识和与就业及相关领域有关的潜在未来可能性方面,这似乎对他们有益。 实际上,通过社交网络向个人提供的知识可以被认为是“集体智慧”[119].

集体智慧扩展了共享知识的纯粹概念,因为它不仅限于特定社区的所有成员共享的知识。 相反,它表示每个成员的知识的聚合,可以由相应社区的其他成员访问。 在这方面,对SNS的弱关系的追求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恰好满足了成员的需求。 与此同时,它经历了令人欣慰的体验。 因此,个人不是寻求情感支持,而是利用SNS,不仅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和保持联系,而且还与更远的熟人保持联系,从而维持与潜在有利环境的弱联系。 大型在线社交网络的好处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使用它们,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上瘾行为。

关于人格心理学,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与可能与潜在的滥用和/或成瘾相关的较高使用频率相关。 其中,外向性和内向性突出,因为这些都与更多习惯性参与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有关。 然而,外向者和内向者的动机不同,外向者增强了他们的社交网络,而内向者则弥补了现实社交网络的不足。 据推测,对于那些同意和尽责的人使用更高SNS的动机可能与外向者共享的那些动机有关,这表明需要与他们的社区保持联系和社交。 然而,在这些中,高度外向性被发现与使用SNS的潜在成瘾有关,因为低责任心[82].

对于在各自的人格特质上得分较高的成员而言,使用的不同动机可以为将来对SNS潜在成瘾的研究提供信息。 假设,那些弥补与现实生活社区之间关系稀缺的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成瘾风险。 实际上,在一项研究中,通过寻找这个社区的归属感来预测上瘾的SNS使用[83],支持这个猜想。 据推测,对于那些在神经质和自恋方面得分较高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假设这两个群体的成员往往自卑。 这个假设是通过研究表明人们过度使用互联网以应对日常压力[120,121]。 这可以作为关于发现与更频繁的SNS使用相关的负相关的发现的初步解释。

总体而言,SNS特定活动的参与,例如社交搜索,以及被发现与更大范围的SNS使用相关的人格特征,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定位,以定义有风险的人群。开发在互联网上使用社交网络的成瘾。 此外,建议研究人员评估SNS成瘾特有的因素,包括SNS使用的语用学,吸引力,沟通和期望,因为这些可能预测SNS成瘾的病因基于成瘾特异性病因学框架[15]。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很少,特别关注SNS成瘾特异性和合并症,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此外,鼓励研究人员密切关注内向和外向的不同动机,因为每个动机似乎都与更高的使用频率有关。 更重要的是,调查潜在成瘾与自恋的关系似乎是实证研究的一个富有成效的领域。 除此之外,还需要解决使用动机以及与过度SNS使用相关的各种负相关因素。

除了上述对未来研究的影响和建议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选择代表更广泛人群的更大样本,以提高各自研究的外部效度。 结果的普遍性对于划定处于发展成瘾SNS风险的人群至关重要。 同样,似乎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心理生理学研究,以便从生物学的角度评估这一现象。 此外,需要评估明确和有效的成瘾标准。 将研究限制为仅仅评估一些标准的成瘾是不够的。 从高频率和有问题的使用中划分病理学需要采用国际分类手册建立的框架[18,102]。 此外,根据临床证据和实践,似乎必须注意SNS成瘾者由于其滥用和/或成瘾行为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经历的显着损害。

同样,基于自我报告的数据结果不足以进行诊断,因为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不准确[122]。 可以想象,自我报告可以通过结构化临床访谈进行补充[123]和进一步的案例研究证据以及用户重要的其他人的补充报告。 总之,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是呈虹彩的Web 2.0现象,它们有可能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并利用它们。 然而,使用最严格的科学方法尚未探索过度使用和成瘾的潜在心理健康后果。

参考资料

1. 科恩E. 你沉迷于Facebook的五条线索。 CNN健康; 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2009。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articles.cnn.com/2009-04-23/health/ep.facebook.addict_1_facebook-page-facebook-world-social-networking?_s=PM:HEALTH.
2. Webley K. 是时候面对你的Facebook成瘾了。 时代公司; 纽约,纽约,美国:2011。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newsfeed.time.com/2010/07/08/its-time-to-confront-your-facebook-addiction/
3. 哈夫纳K. 处理痴迷,有些人反对Facebook。 纽约时报公司; 纽约,纽约,美国:2009。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nytimes.com/2009/12/21/technology/internet/21facebook.html.
4. Revoir P. Facebook将责备“友谊成瘾”。 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英国伦敦:2008。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079633/Facebook-blame-friendship-addiction-women.html.
5. 尼尔森公司。 全球观众每月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比去年多两个小时。 尼尔森公司; 纽约,纽约,美国:2010。 [访问18 August 2011]。 在线提供: 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global/global-audience-spends-two-hours-more-a-month-on-social-networks-than-last-year/
6. 格里菲斯M.网瘾 - 时间要认真对待? Addict Res。 2000;8:413-418。
7. 年轻的K.网络成瘾:评估和治疗。 学生Brit Med J. 1999;7:351-352。
8. 年轻的K. Facebook成瘾? 在线成瘾中心;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拉德福德:2009。 [在29十一月2010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netaddi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blog&view=comments&pid=5&Itemid=0.
9. Boyd DM,Ellison NB。 社交网站:定义,历史和奖学金。 J Comput Mediat Comm。 2008;13:210-230。
10. 詹金斯 新旧媒体碰撞的地方。 纽约大学出版社; 纽约,纽约,美国:2006。 融合文化。
11. 米尔格拉姆S.小世界的问题。 今日心理学。 1967;2:60-67。
12. 尼尔森公司。 全球面孔和网络场所。 尼尔森公司; 纽约,纽约,美国:2009。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wp-content/uploads/2009/03/nielsen_globalfaces_mar09.pdf.
13. Rheingold H. 虚拟社区:电子前沿的Homesteading。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1993。
14. Li L.探索青少年网络成瘾。 [在16 Feburary 2011上访问];Psychol Dev Educ。 2010 26 在线提供: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XLFZ201005019.htm.
15. Sussman S,Leventhal A,Bluthenthal RN,Freimuth M,Forster M,Ames SL。 成瘾特异性的框架。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1;8:3399-3415。 [PMC免费文章] [考研]
16. 格里菲斯医学博士。 生物心理社会框架内成瘾的“组成部分”模型。 J Subst Use。 2005;10:191-197。
17. Shaffer HJ,LaPlante DA,LaBrie RA,Kidman RC,Donato AN,Stanton MV。 走向成瘾综合征模型:多重表达,常见病因。 哈佛Rev Psychiat。 2004;12:367-374。
18.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 文本修订。 第四版。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华盛顿特区,美国:2000。
19. 伦哈特A. 社交网站和青少年:概述。 皮尤研究中心; 华盛顿特区,美国:2007。 [在27十一月2010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pewinternet.org/~/media//Files/Reports/2007/PIP_SNS_Data_Memo_Jan_2007.pdf.pdf.
20. Subrahmanyam K,Reich SM,Waechter N,Espinoza G.在线和离线社交网络:新兴成人使用社交网站。 J Appl Dev Psychol。 2008;29:420-433。
21. Pempek TA,Yermolayeva YA,Calvert SL。 Facebook上的大学生社交网络体验。 J Appl Dev Psychol。 2009;30:227-238。
22. Raacke J,Bonds-Raacke J. MySpace和facebook:运用使用和满足理论来探索朋友网络网站。 Cyber​​Psychol Behav。 2008;11:169-174。 [考研]
23. Pfeil U,Arjan R,Zaphiris P.在线社交网络的年龄差异 - 对MySpace中青少年和老年用户的用户档案和社会资本鸿沟的研究。 Comput Hum Behav。 2009;25:643-654。
24. Fogel J,Nehmad E.互联网社交网络社区:冒险,信任和隐私问题。 Comput Hum Behav。 2009;25:153-160。
25. Jelicic H,Bobek DL,Phelps E,Lerner RM,Lerner JV。 利用积极的青年发展来预测青春期早期的贡献和风险行为:来自4-H青年发展研究的前两波的调查结果。 Int J Behav Dev。 2007;31:263-273。
26. Wilkinson D,Thelwall M.社交网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MySpace的案例。 J Am Soc Inf Sci Tech。 2010;61:2311-2323。
27. Wise K,Alhabash S,Park H.在Facebook上寻求社交信息时的情绪反应。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0;13:555-562。
28. Lang A,Potter RF,Bolls PD。 心理生理学与媒体相遇的地方:从大众传播研究中获取效果。 在:Bryant J,Oliver MB,编辑。 媒体效应:理论与研究进展。 劳特利奇泰勒和弗朗西斯集团; 纽约,纽约,美国:2009。 pp.185-206。
29. Park HS,Kim SH,Bang SA,Yoon EJ,Cho SS,Kim SE。 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改变局部脑葡萄糖代谢:F-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 CNS光谱。 2010;15:159-166。 [考研]
30. Ko CH,Liu GC,Hsiao SM,Yen JY,Yang MJ,Lin WC,Yen CF,Chen CS。 与在线游戏成瘾的游戏冲动相关的大脑活动。 J Psychiat Res。 2009;43:739-747。 [考研]
31. Comings DE,Blum K. 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行为障碍的遗传方面。 在:Uylings HBM,VanEden CG,DeBruin JPC,Feenstra MGP,Pennartz CMA,编辑。 认知,情绪和自主反应: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结构的整合作用。 卷。 126。 爱思唯尔科学; 荷兰阿姆斯特丹:2000。 pp.325-341。
32. 格里菲斯M.互联网赌博:问题,疑虑和建议。 Cyber​​Psychol Behav。 2003;6:557-568。 [考研]
33. Ross C,Orr ES,Sisic M,Arseneault JM,Simmering MG,Orr RR。 与Facebook使用相关的个性和动机。 Comput Hum Behav。 2009;25:578-586。
34. Katz E,Blumler J,Gurevitch M. Davidson W,Yu F. 大众传播研究:主要问题和未来方向。 普拉格; 纽约,纽约,美国:1974。 个人使用大众传播; pp.11-35。
35. Kwon O,Wen Y.影响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因素的实证研究。 Comput Hum Behav。 2010;26:254-263。
36. Kim JH,Kim MS,Nam Y.对自我建构,动机,Facebook使用和用户满意度的分析。 Int J Hum-Comput Int。 2010;26:1077-1099。
37. Barker V.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对社交网站使用的动机:性别,群体身份和集体自尊的影响。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209-213。 [考研]
38. Cheung CMK,Chiu PY,Lee MKO。 在线社交网络:为什么学生使用Facebook? Comput Hum Behav。 2010;27:1337-1343。
39. Kujath CL。 Facebook和MySpace:补充还是替代面对面的互动?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1;14:75-78。
40. Walther JB。 计算机中介交流:非个人,人际关系和超个人互动。 Commun Res。 1996;23:3-43。
41. Crystal D.互联网语言学的范围。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 华盛顿特区,美国。 17-21二月2005; 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科学促进会;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davidcrystal.com/DC_articles/Internet2.pdf.
42. Thurlow C.互联网和语言。 在:Mesthrie R,Asher R,编辑。 简明的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 佩加蒙; 英国伦敦:2001。 pp.287-289。
43. Ellison NB,Steinfield C,Lampe C. Facebook“朋友”的好处:社会资本和大学生使用在线社交网站。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J Comput-Mediat Comm。 2007 12 在线可用: http://jcmc.indiana.edu/vol12/issue4/ellison.html.
44. Bourdieu P,Wacquant L. 反思社会学的邀请。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1992。
45. Putnam RD。 单打保龄球。 西蒙与舒斯特;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2000。
46. Wellman B,Gulia M.社会支持的网络基础:网络不仅仅是其关系的总和。 在:Wellman B,编辑。 全球村的网络。 威斯幽;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1999。
47. Donath J,Boyd D. Public展示连接。 BT Technol J. 2004;22:71-82。
48. 帝国SM。 青少年在MySpace和Facebook上的社区意识:混合方法。 J社区心理学。 2010;38:688-705。
49. Steinfield C,Ellison NB,Lampe C.社会资本,自尊和在线社交网站的使用:纵向分析。 J Appl Dev Psychol。 2008;29:434-445。
50. Armstrong L,Phillips JG,Saling LL。 更重的互联网使用的潜在决定因素。 Int J Hum-Comput St. 2000;53:537-550。
51. Ghassemzadeh L,Shahraray M,Moradi A.伊朗高中网络成瘾的流行和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的比较。 Cyber​​Psychol Behav。 2008;11:731-733。 [考研]
52. Ji YG,Hwangbo H,Yi JS,Rau PLP,Fang XW,Ling C.文化差异对社会网络服务的使用和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Int J Hum-Comput Int。 2010;26:1100-1121。
53. Sledgianowski D,Kulviwat S.使用社交网站:娱乐性,临界质量和对享乐语境的信任的影响。 J Comput Inform Syst。 2009;49:74-83。
54. Livingstone S.在年轻的内容创作中冒险:青少年利用社交网站提供亲密,隐私和自我表达。 新媒体社会。 2008;10:393-411。
55. Kim Y,Sohn D,Choi SM。 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文化差异:美国和韩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 Comput Hum Behav。 2011;27:365-372。
56. Zywica J,Danowski J. Facebookers的面孔:调查社会增强和社会补偿假设:从社交性和自尊中预测Facebook和线下流行度,并用语义网络映射流行度的含义。 J Comput-Mediat Comm。 2008;14:1-34。
57. Lee G,Lee J,Kwon S.使用社交网站和主观幸福感:在韩国进行的一项研究。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1;14:151-155。
58. Pollet TV,Roberts SGB,Dunbar RIM。 使用社交网络站点和即时消息传递不会导致离线社交网络规模增加,或者与离线网络成员在情感上更紧密的关系。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1;14:253-258。
59. Mehdizadeh S.自我介绍2.0:Facebook上的自恋和自尊。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0;13:357-364。
60. Buffardi EL,Campbell WK。 自恋和社交网站。 Pers Soc Psychol B. 2008;34:1303-1314。
61. Zhao SY,Grasmuck S,Martin J. Facebook上的身份建构:锚定关系中的数字赋权。 Comput Hum Behav。 2008;24:1816-1836。
62. Manago AM,Graham MB,Greenfield PM,Salimkhan G. MySpace上的自我展示和性别。 J Appl Dev Psychol。 2008;29:446-458。
63. Campbell WK,Bosson JK,Goheen TW,Lakey CE,Kernis MH。 自恋者是否“内心深处”不喜欢自己? 心理科学。 2007;18:227-229。 [考研]
64. Cain NM,Pincus AL,Ansell EB。 十字路口的自恋:临床理论,社会/人格心理学和精神病诊断的病态自恋的表型描述。 Clin Psychol Rev. 2008;28:638-656。 [考研]
65. La Barbera D,La Paglia F,Valsavoia R.社交网络和成瘾。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628-629。
66. Correa T,Hinsley AW,de Zuniga HG。 谁在网络上进行交互?:用户的个性和社交媒体的使用。 Comput Hum Behav。 2010;26:247-253。
67. Amichai-Hamburger Y,Vinitzky G.社交网络的使用和个性。 Comput Hum Behav。 2010;26:1289-1295。
68. Costa PT,McCrae RR。 修订了NEO人格量表(NEO-PI-R)和NEO五因素量表(NEO-FFI):专业手册。 心理评估资源; 美国佛罗里达州敖德萨:1992。
69. Orr ES,Ross C,Simmering MG,Arseneault JM,Orr RR。 害羞对本科生样本中Facebook使用的影响。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337-340。 [考研]
70. Valkenburg PM,Peter J,Schouten AP。 朋友网络网站及其与青少年幸福感和社会自尊的关系。 Cyber​​Psychol Behav。 2006;9:584-590。 [考研]
71. Nyland R,Marvez R,Beck J. MySpace:社交网络还是社交孤立? 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仲冬会议论文集,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仲冬会议; 里诺,美国内华达州。 23-24二月2007。
72. Suler J.在线去抑制效果。 Cyber​​Psychol Behav。 2004;7:321-326。 [考研]
73. Kirschner PA,Karpinski AC。 Facebook和学术表现。 Comput Hum Behav。 2010;26:1237-1245。
74. 菲利普斯 MySpace还是你的? 浪漫关系中的社交网站监控。 西方国家通讯协会; 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市:2009。
75. 德永RS。 社交网站或社交监控网站? 了解在浪漫关系中使用人际电子监控。 Comput Hum Behav。 2011;27:705-713。
76. Muise A,Christofides E,Desmarais S.比你想要的更多信息:facebook会带出绿眼睛的嫉妒怪物吗?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441-444。 [考研]
77. Persch JA。 非常妒嫉? MySpace,Facebook可以激发它。 Msnbc数字网络; 纽约,纽约,美国:2007。 [在18 August 2011上访问]。 在线提供: http://www.msnbc.msn.com/id/20431006/
78. Luscombe B.社会规范:Facebook和离婚。 时间。 2009;173:93-94。 [考研]
79. GrüsserSM,Thalemann CN。 Verhaltenssucht-Diagnostik,Therapie,Forschung。 汉斯胡贝尔; 德国伯尔尼:2006。
80. Kuntsche E,Stewart SH,Cooper ML。 动机 - 酒精使用链接的稳定性如何? 在瑞士,加拿大和美国的青少年中对饮酒动机问卷进行了跨国家验证。 J Stud酒精药物。 2008;69:388-396。 [考研]
81. Echeburua E,de Corral P.成瘾新技术和年轻人的在线社交网络:一项新的挑战。 Adicciones。 2010;22:91-95。 [考研]
82. Wilson K,Fornasier S,White KM。 年轻人使用社交网站的心理预测因素。 Cyber​​psychol Behav Soc网络。 2010;13:173-177。
83. Pelling EL,White KM。 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年轻人使用社交网络网站。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755-759。 [考研]
84. Karaiskos D,Tzavellas E,Balta G,Paparrigopoulos T.社交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 Eur Psychiat。 2010;25:855。
85. 周思新 硕士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香港:2010。 满足,孤独,休闲无聊和自尊作为中国大学生SNS游戏成瘾和使用模式的预测因子。
86. 万C. 硕士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2009年。满足感和孤独感是中国大学生校园SNS网站成瘾和使用方式的预测指标。
87. Ajzen I.计划行为理论。 器官行为嗡嗡声 1991;50:179-211。
88. Terry DHM,White K.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群体规范。 Brit J Soc Psychol。 1999;38:225-244。 [考研]
89. Baumeister R,Leary M.需要归属:渴望将人际关系作为人类的基本动机。 心理公牛。 2005;117:497-529。 [考研]
90. Ehrenberg A,Juckes S,White KM,Walsh SP。 作为年轻人技术使用预测因素的人格和自尊。 Cyber​​Psychol Behav。 2008;11:739-741。 [考研]
91. Costa PT,McCrae RR。 NEO PI-R专业手册。 心理评估资源; 美国德克萨斯州敖德萨:1992。
92. Coopersmith S. 自尊心库存。 咨询心理学家出版社;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1981。
93. Walsh SP,White KM,Young RM。 年轻和相互联系:澳大利亚青年手机使用的心理影响。 在:Goggin G,Hjorth L,编辑。 移动媒体2007; 移动电话,媒体和无线技术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国际会议记录; 悉尼,澳大利亚。 2-4 July 2007; 澳大利亚悉尼:悉尼大学; 2007。 pp.125-134。
94. Landers RN,Lounsbury JW。 关于互联网使用的五大与狭隘人格特质的调查。 Comput Hum Behav。 2004;22:283-293。
95. Kuss DJ,Griffiths MD。 网络游戏成瘾:对实证研究的系统评价。 Int J Ment Health Addict。 2011 在新闻。
96. Kuss DJ,Griffiths MD。 网络行为百科全书。 IGI Global;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2011。 互联网赌博行为。 在新闻。
97. Kuss DJ,Griffiths MD。 网络成瘾:实证研究综述。 上瘾者理论。 2011 在新闻。
98. 年轻的K.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的出现。 Cyber​​Psychol Behav。 1996;3:237-244。
99. Russell D,Peplau LA,Cutrona CE。 修订后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寂寞量表:同时和有区别的有效性证据。 J Pers Soc Psychol。 1980;39:472-480。 [考研]
100. Iso-Ahola SE,Weissinger E.休闲无聊的接受:休闲无聊量表的概念化,可靠性和有效性。 J Leisure Res。 1990;22:1-17。
101. Rosenberg M,Schooler C,Schoenbach C.自尊和青少年问题:建模互惠效应。 Am Sociol Rev. 1989;54:1004-1018。
102. 世界卫生组织(WHO) ICD 10:ICD-10心理和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和诊断指南。 谁; 瑞士日内瓦:1992。
103. Hall W,Degenhardt L,Teesson M.了解物质使用,焦虑和情感障碍之间的共病:扩大研究基础。 Addict Behav。 2009;34:795-799。 [考研]
104. Malat J,Collins J,Dhayanandhan B,Carullo F,Turner NE。 共病成瘾和精神疾病的成瘾行为:自我报告问卷的初步结果。 J Addict Med。 2010;4:38-46。 [考研]
105. Black DW,Belsare G,Schlosser S.临床特征,精神病合并症以及报告强迫性计算机使用行为的人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J Clin Psychiat。 1999;60:839-844。
106. MüllerKW,Dickenhorst U,Medenwaldt J,WölflingK,Koch A.网络成瘾作为物质相关疾病患者的共患疾病:来自不同住院诊所的调查结果。 Eur Psychiat。 2011;26:1912。
107. Yen JY,Yen CF,Chen CC,Chen SH,Ko CH。 台湾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和物质使用经验。 Cyber​​Psychol Behav。 2007;10:323-329。 [考研]
108. Lam LT,Peng ZW,Mai JC,Jing J.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的因素。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551-555。 [考研]
109. 年轻的K. 陷入网络。 威利; 纽约,纽约,美国:1998。
110. Kuntsche E,Knibbe R,Gmel G,Engels R.瑞士青少年修订的饮酒动机问卷(DMQ-R,Cooper,1994)的复制和验证。 Eur Addict Res。 2006;12:161-168。 [考研]
111. Ko CH,Yen JY,Chen CC,Chen SH,Wu K,Yen CF. 具有网络成瘾和物质使用经验的青少年的立体个性。 可以J Psychiat。 2006;51:887-894。
112. Downs C. Facebook现象:社交网络和赌博。 参加赌博和社会责任论坛会议; 英国曼彻斯特。 2-3九月2008; 英国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2008。
113. Griffiths MD,King DL,Delfabbro PH。 青少年赌博般的经历:他们是否值得关注? 教育健康。 2009;27:27-30。
114. 益普索莫里 定量调查报告。 国家彩票委员会; 英国索尔福德:2009。 英国儿童调查,国家彩票和赌博2008-2009。
115. Griffiths MD,Parke J.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赌博:评论。 Int J Adol Med Health。 2010;22:58-75。
116. King D,Delfabbro P,Griffiths M.赌博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对年轻人赌博的影响。 J Gambl Stud。 2010;26:175-187。 [考研]
117. 格里菲斯医学博士。 社交网站中的游戏:越来越受关注? 世界在线Gambl法律代表 2010;9:12-13。
118. Fogel J,Nehmad E.互联网社交网络社区:冒险,信任和隐私问题。 Comput Hum Behav。 2009;25:153-160。
119. LévyP。 集体智慧:人类在网络空间中的新兴世界。 英仙座;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1997。
120. BatthyányD,MüllerKW,Benker F,WölflingK。电脑游戏:青少年依赖和虐待的临床特征。 Wiener Klinsche Wochenschrift。 2009;121:502-509。
121. WölflingK,GrüsserSM,Thalemann R.视频和电脑游戏成瘾。 Int J Psychol。 2008;43:769-769。
122. Bhandari A,Wagner TH。 自我报告利用:提高测量和准确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2004。
123. 胡子KW。 网络成瘾:对当前评估技术和潜在评估问题的回顾。 Cyber​​Psychol Behav。 2005;8:7-14。 [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