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少年上瘾网络使用率及影响因素:父母关系与年龄和多动 - 冲动的相互作用(2013)

公共科学图书馆之一。 2013 Apr 15; 8(4):e61782。 打印2013。

吴X, 陈X, 韩杰, 孟浩, 罗杰, Nydegger L., 吴鹤.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与母婴健康系,湖北武汉。

抽象

用途:

这项研究检查了患病率 上瘾 网络 使用并分析了父母关系在影响这一点中的作用 行为 在中国武汉的一个随机抽样的青少年中。

方法:

从四所学校中随机选择学生(n = 1,101),包括638男孩和463女孩,平均年龄为13.8(标准差= 1.2)年。 上瘾 网络 使用,父母关系,多动冲动通过有效的工具测量。 采用流行率,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水平 网络 及其与父母关系,多动 - 冲动,以及父母关系与实足年龄和多动 - 冲动的相互作用。

结果:

的流行率 网络 是13.5%(男孩为16.5%,女孩为9.5%, p<0.01)。 与非上瘾 用户, 上瘾 网络 用户在父母关系方面的得分显着较低,而在多动 - 冲动性方面得分显着较高。 相互作用分析表明,更好的父母关系与更多的风险降低相关 上瘾 网络 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不是年龄较大的学生,并且风险更高 网络 高于低活性冲动的学生之间。

结论: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 上瘾 网络 使用在中国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 针对父母关系的预防干预措施必须考虑青少年的年龄和冲动过度倾向。

介绍

网民爆炸性增长和上瘾的互联网使用

使用互联网或网络的人数 网民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和技术记录表明,中国的网民总数从0.62的1997百万增加到126的2006百万,到12月增加到513,2011 [1], [2]。 在这些网民中,超过一半(56.5%)或大约300百万的年轻中国人少于30岁。 这些年轻网民每周平均花费18.7小时在线 [2]。 大量的中国年轻网民和互联网使用的高强度表明,迫切需要研究上瘾的互联网使用,尤其是年轻人的网络成瘾,并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干预的可影响因素。

网络成瘾,也称为病理性或令人上瘾的互联网使用,在1990中期首次被认为是美国的一个健康问题 [3], [4]。 纽约精神病学家戈德伯格博士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该术语的人 网络成瘾症 基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IV(DSM-IV)的标准 [5]。 在网络成瘾的许多定义中,杨的作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冲动控制障碍,不涉及类似于病态赌博症状的麻醉剂。 为了促进网络成瘾研究,她开发了一项措施,即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 [6],已被广泛用于报道的研究 [7], [8].

中国上瘾互联网使用率居高不下

一些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增加率与8-10%不同,男性多于女性上瘾的互联网用户 [9][12]。 这些费率与台湾香港青年报告的费率相似 [13]和韩国 [14]. 来自不同来源的汇总证据表明,强迫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面临着一系列负面社会,行为和健康后果的风险增加,包括抑郁,焦虑,孤独 [15][19],学校表现不佳,日常生活混乱,个人关系不佳 [15], [18][22]。 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青少年上瘾的互联网使用与吸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9]。 保护青少年免受上瘾的互联网使用以避免这些负面的健康后果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父母亲关系不良是一个风险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的使用并更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免受互联网问题的使用,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风险因素,包括个人内部(如年龄,性别),心理社会(如抑郁,焦虑,自我认同)和家庭因素 [21][23]。 在许多这些因素中,父母关系可能具有根本意义 [14], [24], [25]。 来自不同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的父母关系可能在确定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是否会成长为上瘾的互联网用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6][29]。 缺乏父母监控 [29][33],更多的亲子冲突 [26][28], [34],以及父母拒绝和惩罚的感受 [26], [27], [35] 经常与上瘾的互联网使用风险增加有关。 缺乏父母关怀和监督可能会引导青少年上网,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持 [26], [36]; 而因互联网长期使用导致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反过来上网寻求帮助,形成恶性循环 [37].

年龄和多动 - 冲动改变父母的影响

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和不平衡的身心发展时期 [12]。 父母关系对发展的影响因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而异 [38], [39]。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40], [41]。 因此,父母关系对上瘾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可能因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而异。 在发展方面,年轻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父母支持,而不是老年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42]。 与此同时,除了父母的影响外,青少年在成瘾的互联网使用和实足年龄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33], [43]。 此外,对其他不健康行为的研究表明,父母监控对违法犯罪和问题行为的保护作用对年轻青少年比对老年青少年更强。 [44][49]。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关系对青少年上瘾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也可以通过青少年的年龄来改变。 我们假设年轻青少年上瘾互联网使用不良父母关系的风险大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 了解父母关系与青少年年龄的相互作用对于预防网络成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没有报道的研究调查了中国青年之间的这种互动。

除了青少年的年龄,多动 - 冲动的程度可能会改变父母关系对上瘾互联网使用的影响。 作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一种亚型,多动冲动是许多危险行为的既定风险因素,包括青少年上瘾的互联网使用 [7], [43], [50][55]。 多动和冲动的孩子很容易注意到,但很难忽视。 他们经常在亲子互动中经历高度的消极情绪 [56][58]。 过度活跃的儿童的母亲在比赛期间通常更消极,对儿童发起的互动反应较少 [58]虽然多动和冲动的青少年经常遇到父母的困难 [59], [60]。 因此,患有多动冲动的年轻人可能会增加访问和持续使用互联网的风险,从而导致上瘾使用的风险增加。 因此,父母关系对成瘾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很可能对于具有不同活动水平 - 冲动性的年轻人而言可能不同。 了解这种机制对于有针对性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但没有报道的研究在中国青年中研究过这个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青少年上瘾互联网使用的流行率,调查父母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评估实际年龄和多动冲动在改变父母关系与成瘾互联网之间关系中的作用。使用。 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促进我们对上瘾互联网使用的理解,并提供支持行为干预的新数据,以保护儿童免受上瘾的互联网使用。

方法

研究设计和参与者

在完成调查之前,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了家长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和学生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研究方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民族委员会审查和证实。 用于该分析的数据收集在2009中。 参与者来自武汉的公立中学,武汉是一个位于中国中部的省会城市,人口超过800万在2009 [61], [62]。 随机选择学生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两步。 第一步是选择四所典型的中学,其标准如下:平均学校规模,位于武汉的不同地理区域,代表不同的教育质量水平和参与意愿。 第二步是按班级随机选择学生,然后邀请调查当天所选课程的学生参加。 全体学生 (n 邀请了来自四所选定学校的1,344抽样班的28,并且1,299同意参加(回复率= 96.7%)。 在这些参与者中,1,200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其中1,101(91.7%)报告可以访问互联网。

来自同济医学院的七名研究生接受了调查培训。 数据收集在课堂设置中完成。 经过培训的数据采集员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参与的学生,并指示他们匿名完成调查。 在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时,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被要求离开。 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1)人口统计信息,(2)儿童和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 [63],(3)优势和难点问卷(SDQ,儿童版) [64]和(4)互联网使用。 大多数学生完成调查大约需要20-25分钟。

措施

网络成瘾。

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中文版(YIAT-C)用于评估网络成瘾。 YIAT-C源自其中文互联网用户的英文版本 [8]。 与原始规模一样,它由20项目组成,用于评估20不同类型的互联网滥用行为的频率(1 =“完全没有”,5 =“总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你多久尝试减少你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但却失败了?”20 YIAT-C问题被嵌入到调查问卷中以进行数据收集。 来自报告研究的数据表明YIAT在英语以外的语言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Cronbachalpha≥0.90) [65], [66]。 对我们的数据进行心理测量评估表明,根据性别,年级和年龄,不同亚组的Cronbach alpha从0.90到0.91不等。 通过总结YIAT-C得分(范围20到100,评估网络成瘾, M = 36)和得分≥50被归类为网络成瘾 [65].

父母关系。

使用儿童和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的父母关系子量表评估父母关系 [63]。 该子量表由四个项目组成,三个评估亲子互动,一个评估青年对父母关系的满意度。 评估亲子互动的三个项目是:(1)“你的父母多久和你在一起?”(2)“你认为你的父母多久会理解你一次?”和(3)“遇到困难时生活,你多久愿意告诉你的父母?“(答案选项:1 =”从不“和4 =”总是“)。 评估父母关系感知满意度的问题是:“你对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满意多少?”(1 =“完全不满意”,4 =“总是满意”)。 该子量表的Cronbach alpha为0.77,并且计算总分以进行分析,使得较高分数表示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较高。

多动冲动。

使用优势和困难问卷(5项目)评估多动冲动性 [64], [67]。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项措施是因为已发表研究的数据表明,SDQ评分与抑郁,焦虑和ADHD显着相关 [68]。 评估多动冲动的五个项目是:(1)“我不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2)“我很容易分心,我发现我很难集中注意力。”(3) “我经常坐立不安或蠕动。”(4)“我想在做事之前。”和(5)“我完成了我正在做的工作。 我的注意力很好。“使用3点刻度评估项目,0 =”不同意“,1 =”不确定/不知道“,2 =”同意。“该文书的中文版本是源自原SDQ(古德曼,1997),并在中国青年中表现出足够的信度和效度 [64], [67]。 在对两个反向陈述的项目(4和5)进行重新编码之后计算总分,使得较高的分数表明更多的多动和冲动。

人口统计变量。

包括年龄(以年为单位),性别(男性和女性),学校等级来描述研究样本。

统计分析

双变量分析(学生t检验和连续变量的方差分析和分类变量的卡方检验)用于评估风险因素和网络成瘾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关系与年龄和多动 - 冲动的相互作用。 为了评估年龄与父母关系的相互作用,参与者被分类为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和年龄为14岁的青少年作为临界点; 为了评估多动冲动与父母关系的相互作用,使用90对该变量进行二分法th 百分位数作为截止点 [69]。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验证来自双变量分析的结果,以包括年龄和性别的关键协变量。 类型I错误设置为 p假设检验的统计分析中<0.05水平(两尾)。 使用软件SPSS 18.0版(IBM SPSS Statistics)进行统计分析。

成果

研究样本的特征

包括可访问互联网的1,101参与者(638男孩和463女孩)的数据,它们占总样本的91.7%。 结果是 表1 表明在样本中,大约一半是13年龄和更年轻,平均年龄为12.8(SD = 1.2)年。 总样本的平均YIAT-C得分为36.0(SD = 11.9),男孩得分显着高于女孩(t = 5.1, p<0.001)。 父母亲之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t = p = 0.623)和多动冲动性评分(t = -1.6, p = 0.109)。

缩略图

表1。 研究样本的特征。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t001

上瘾互联网使用的普遍性

表2 总结了上瘾互联网使用的估计流行率。 总体而言,149(13.5%,95%CI:11.5,15.5%)受访者被归类为上瘾的互联网用户。 卡方检验表明,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6.5%对比9.5%, p<0.01),并且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明显高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15.7%对11.5%, p<0.05)。 随着学校年级的增长,成瘾的互联网使用率呈显着上升趋势(p从Cochran Armitage趋势测试中得出<0.05。

缩略图

表2。 中国武汉2009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流行情况(N = 1101)。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t002

父母关系与多动 - 冲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结果是 表3 表明上瘾的互联网用户在父母关系中的得分显着低于整体样本的非上瘾用户(t = 2.11, p<0.05),对于女性受访者(t = 2.56, p = 0.01),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受访者(t = 2.48, p = 0.01),对于九年级的受访者(t = 2.00, p

缩略图

表3。 成瘾与非成瘾互联网用户,中学生,2009,中国武汉的父母关系和多动 - 冲动的差异。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t003

与非成瘾用户相比,上瘾的互联网用户对总样本和所有亚组的多动冲动项目的得分显着高于性别,年龄和学校成绩。 例如,在男性受访者中,上瘾的用户在多动冲动性项目上的得分高于非上瘾的用户(5.19与3.36, p<0.01)。 对于13岁以下的学生和七年级的学生也观察到类似的差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4 表明父母关系(b = -0.07,p <0.05)和多动冲动(b = 1.95,p <0.01)是控制年龄后的YIAT-C得分和不考虑相互作用的性别的重要预测因子(模型一世)。

缩略图

表4。 武汉市青少年上瘾网络使用相关因素分析。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t004

青少年年龄对父母亲关系的影响

模型II导致 表4 表明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这两个变量的主要影响之后,父母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b = -0.02,p <0.01),与过度冲动呈正相关(b = 0.04,p <0.01)。 图1图2 介绍两种互动效果。

缩略图

图1。 网络成瘾年龄与父母关系的互动。

In 图1,连续蓝线表示13及更年轻,红色虚线表示14及更旧。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g001

缩略图

图2。 网络成瘾多动冲动与父母关系的相互作用。

In 图2,连续的蓝线表示低活动过度冲动,而红色虚线表示高活动过度冲动。

DOI:10.1371 / journal.pone.0061782.g002

 

讨论和结论

上瘾的互联网使用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迫切。 中国的网民人数爆炸性增长,目前总数超过500百万。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报告了我们在中国武汉进行的关于上瘾互联网使用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增加了新的数据,以便了解父母关系的作用及其与年龄和多动冲动的相互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可能性的影响。

网络成瘾的高患病率

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可以上网的中国中学生的13.5%沉迷于互联网。 这一比率高于中国高中学生(6.4%)和大学生(12.2%)最近报道的使用相同YIAT-C指标的比率 [8], [12], [70]。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数以亿计的中国青少年现在已经沉迷于互联网。 如果不采取立即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来遏制这一流行病,那么由此产生的健康和社会后果将是巨大的。 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患网络成瘾的风险极高。 因此,它们包括用于网络成瘾预防干预的优先子群。

父母关系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父母关系不良与中国青少年上瘾互联网使用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与非上瘾的互联网用户相比,上瘾的用户在父母关系量表上的得分显着降低,父母关系量表得分与YIAT-C得分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那些不经常与父母共度时光,不觉得父母理解他们,并且不向父母透露问题的学生来说,网络成瘾的风险会更大。 我们研究的结果加强了先前研究中关于青少年上瘾互联网使用不良父母关系风险的结论 [26][28], [34] 并扩大了关于亲子互动和沟通以及健康风险行为的数据。

父母关系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我们研究的一个独特发现是,父母关系和上瘾的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联不是同质的,而是由几个关键的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多动 - 冲动性特征而变化。 我们的分析结果,包括简单的比较分析,ANOVA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虽然父母关系较好的青少年不太可能成为上瘾的互联网用户,但这种关联因年龄和多动冲动的程度而不同。 与13及更大年龄的学生相比,14年龄或更小的学生的父母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的负相关性更强。 与较低水平的学生相比,更好的父母关系与多动过度冲动的学生的网络成瘾风险增加有关。

对预防干预的影响

父母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负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促进良好的父母关系在遏制中国青少年流行病成瘾性互联网使用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有效的预防干预课程应纳入内容以促进亲子沟通,鼓励父母与青少年儿童共度时光,并教育他们了解青少年儿童的需求,包括互联网使用。 报告的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通过行为干预和咨询减少上瘾互联网使用的潜力。 [71][73].

除了针对青少年外,还应特别注意几个高风险亚群,同时设计干预措施,以提高网络成瘾预防的育儿技能。 这项研究的结果意味着中国男性青少年在十几岁时患有多动冲动倾向,可能对改善父母关系以防止网络成瘾反应不太敏感。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其他行动来处理与年龄相关的发育问题和与多动冲动有关的问题。

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本质上是横截面的。 因此,如果没有纵向验证,父母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因果影响是不合理的。 其次,网络成瘾不是由经过认证的临床医生决定的。 YIAT主要反映了DSM-IV的成瘾标准,如果使用其他标准,如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ICD),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第三,我们仅使用来自青少年报告的自我报告数据。 如果没有其他来源的信息,例如来自父母和其他线人(例如,护理人员,教师和临床医生)的报告,则无法评估信息偏差。 最后,数据来自中国的一个城市。 虽然在城市的学校选择中考虑了多样性,但是如果要将这项研究的结果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的学生,请注意。

尽管存在局限性,但该研究的结果提供了数据,以了解父母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年龄内的人际因素和多动 - 冲动性在预测上瘾的互联网使用方面的相互作用。 这些数据对于公共卫生决策者和健康行为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计划和制定干预计划来控制中国的网络成瘾流行。 为了照顾已经沉迷于互联网的青少年,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以使用与临床环境相关的评估工具来衡量依赖性和其他影响因素。

 

致谢

我们要感谢研究生们为完成项目的数据收集所做的努力。 还要感谢四所学校和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

 

作者贡献

构思并设计了实验:XW JH HM HW。 进行了实验:XW JH HM JL。 分析数据:XW XC。 贡献的试剂/材料/分析工具:JL HM。 写了这篇论文:XW XC LN。

 

参考资料

  1. 1. CNNIC(200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可用: 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访问2012 Jun 5。
  2. 2. CNNIC(20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第29号。 北京。
  3. 3. Oreilly MM(1996)网络成瘾:一种新的疾病进入医学词典。 CMAJ: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154:1882-1883。 在线查找此文章
  4. 4. Young KS(1996)计算机使用心理学:XL。 上瘾的互联网使用:一个打破刻板印象的案例。 心理报告79:899-902。 DOI: 10.2466 / pr0.1996.79.3.899. 在线查找此文章
  5. 5. 协会AAP(1994)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6. 6. Young KS(1998)陷入网络:如何认识互联网成瘾的迹象,以及成功的康复策略; Young KS,编辑:John Wiley&Sons,Inc.,纽约州第三大街605号,纽约州10158–0012。 248羽
  7. 7. Yoo HJ,Cho SC,Ha JY,Yune SK,Kim SJ,et al。 (2004)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和网络成瘾。 精神病学和临床神经科学58:487-494。 DOI: 10.1111 / j.XN​​UMX 1440.x. 在线查找此文章
  8. 8. 倪新,严红,陈胜,刘正(2009)中国新生大学生样本中影响网络成瘾的因素。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327-330。 土井: 10.1089 / cpb.2008.0321. 在线查找此文章
  9. 9. 龚J,陈X,曾J,李F,周D等。 (2009)中国武汉的青少年成瘾性互联网使用和药物滥用。 成瘾研究与理论17:291-305。 土井: 10.1080/16066350802435152. 在线查找此文章
  10. 10. Huang HY,Leung L(2009)《中国青少年即时通讯成瘾:害羞,疏远和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675–679。 土井: 10.1089 / cpb.2009.0060. 在线查找此文章
  11. 11. 刘,,包,,王梓(2010)医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来自中国的一个案例。 亚洲社会科学6:28-34。 在线查找此文章
  12. 12. Wang H,Zhou XL,Lu CY,Wu J,Deng XQ,et al。(2011)广东省高中生网络使用问题。 Plos One 6。
  13. 13. Fu KW,Chan WSC,Wong PWC,Yip PSF(2010)网络成瘾:香港青少年的流行,判别有效性和相关性。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196:486-492。 DOI: 10.1192 / bjp.bp.109.075002. 在线查找此文章
  14. 14. Park SK,Kim JY,Cho CB(2008)在韩国青少年中对互联网成瘾的流行及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 青春期43:895-909。 在线查找此文章
  15. 15. Chou C,Hsiao MC(2000)网络成瘾,使用,满足和娱乐体验:台湾大学生案。 计算机与教育35:65–80。 土井: 10.1016/S0360-1315(00)00019-1. 在线查找此文章
  16. 16. Jenaro C,Flores N,Gómez-VelaM,González-GilF,Caballo C(2007)有问题的互联网和手机使用:心理,行为和健康相关。 成瘾研究与理论15:309-320。 土井: 10.1080/16066350701350247. 在线查找此文章
  17. 17. Kim K,Ryu E,Chon MY,Yeun EJ,Choi SY,et al。 (2006)韩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与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问卷调查。 国际护理研究杂志43:185-192。 DOI: 10.1016 / j.ijnurstu.2005.02.005. 在线查找此文章
  18. 18. 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2000)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率和相关性。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16:13-29。 DOI: 10.1016/S0747-5632(99)00049-7. 在线查找此文章
  19. 19. Yang SC,Tung CJ(2007)台湾高中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比较。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23:79-96。 DOI: 10.1016 / j.chb.2004.03.037. 在线查找此文章
  20. 20. Comeau N,Stewart SH,Loba P(2001)特质焦虑,焦虑敏感度和感觉寻求青少年使用酒精,香烟和大麻的动机之间的关系。 上瘾行为26:803-825。 DOI: 10.1016/S0306-4603(01)00238-6. 在线查找此文章
  21. 21. Kwon JH,Chung CS,Lee J(2011)逃避自我和人际关系对网络游戏病理性使用的影响。 社区心理健康杂志47:113-121。 DOI: 10.1007/s10597-009-9236-1. 在线查找此文章
  22. 22. Luca Milani,Dania Osualdella,Blasio PD(2009年),人际关系质量和青春期互联网使用问题。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5。 10.1089 / cpb.2009.0071. 在线查找此文章
  23. 23. Israelashvili M,Kim T,Bukobza G(2012)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过度使用-网络成瘾还是身份探索? 青春期杂志35:417。 10.1016 / j.adolescence.2011.07.015. 在线查找此文章
  24. 24. van den Eijnden R,Spijkerman R,Vermulst AA,van Rooij TJ,Engels R(2010)青少年强迫性互联网使用:双向亲子关系。 异常儿童心理学杂志38:77-89。 DOI: 10.1007/s10802-009-9347-8. 在线查找此文章
  25. 25. 颜J-YJY,颜C-FCF,陈C-CCC,陈S-HSH,高C-HCH(2007)台湾青少年网络成瘾和吸毒经历的家庭因素。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互联网,多媒体和虚拟现实对行为和社会的影响10:323-329。 土井: 10.1089 / cpb.2006.9948. 在线查找此文章
  26. 26. Chen Y,Hu J(201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 在线查找此文章
  27. 27. Ma Y,Niu L,Yang J(2010)分析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和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3。 在线查找此文章
  28. 28. 吴J(2010)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2。 在线查找此文章
  29. 29. 黄,,张,,李敏,王杰,张,,等。 (2010)网络成瘾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格和父母养育方式。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3:401-406。 DOI: 10.1089 / cyber.2009.0222. 在线查找此文章
  30. 30. Hall AS,Parsons J(2001)网络成瘾: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最佳实践的大学生案例研究。 心理健康咨询杂志23:312-327。 在线查找此文章
  31. 31. J.Kandell J(1998)校园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脆弱性。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7。 10.1089 / cpb.1998.1.11. 在线查找此文章
  32. 32. Wolak J,Mitchell KJ,Finkelhor D(2003)逃脱或连接? 形成密切在线关系的青年的特征。 青春期杂志26:105-119。 DOI: 10.1016/S0140-1971(02)00114-8. 在线查找此文章
  33. 33. Yen CF,Ko CH,Yen JY,Chang YP,Cheng CP(2009)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别和年龄的多维判别因素。 精神病学和临床神经科学63:357-364。 DOI: 10.1111 / j.XN​​UMX 1440.x. 在线查找此文章
  34. 34. 颜继元,颜CF,陈CC,陈SH,Ko CH(2007)台湾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物质使用经验的家庭因素。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0:323-329。 土井: 10.1089 / cpb.2006.9948. 在线查找此文章
  35. 35. Peng Y,Zhou S(2007)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及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3。 在线查找此文章
  36. 36. Liu CY,Kuo FY(2007)基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网络成瘾研究。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0:799-804。 土井: 10.1089 / cpb.2007.9951. 在线查找此文章
  37. 37. 高伟,陈Z(2006)网络成瘾的心理病理学与心理治疗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14:8。 在线查找此文章
  38. 38. Hundleby JD,Mercer GW(1987)家庭和朋友作为社交环境及其与青少年使用酒精,烟草和大麻的关系。 婚姻与家庭杂志:151-164。
  39. 39. Garitaonandia C,Garmendia M(2007)年轻人如何使用互联网:习惯,风险和家长控制。
  40. 40. Bronte-Tinkew J,Moore KA,Carrano J(2006)完整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养育方式和青少年风险行为。 家庭问题杂志27:850-881。 DOI: 10.1177 / 0192513X05285296. 在线查找此文章
  41. 41. McGue M,Elkins I,Walden B,Iacono WG(2005)对父母 - 青少年关系的看法:纵向调查。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41:971。 DOI: 10.1037 / 0012 - 1649.41.6.971. 在线查找此文章
  42. 42. Fagan AA,Van Horn ML,Antaramian S,Hawkins JD(2011)家庭如何重要? 家庭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对犯罪和吸毒有影响。 青少年暴力和少年司法9:150-170。 DOI: 10.1177/1541204010377748. 在线查找此文章
  43. 43. Ko CH,Yen JY,Chen CC,Chen SH,Yen CF(2005)影响台湾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性别差异及相关因素。 神经和精神疾病杂志193:273-277。 DOI: 10.1097 / 01.nmd.0000158373.85150.57. 在线查找此文章
  44. 44. Richards MH,Miller BV,O'Donnell PC,Wasserman MS,Colder C(2004)父母监控调解年龄和性别对非洲裔美国城市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期刊33:221-233。 DOI: 10.1023 / B:JOYO.0000025321.27416.f6. 在线查找此文章
  45. 45. Seydlitz R(1991)年龄和性别对父母控制和犯罪的影响。 青年与社会。
  46. 46. Chilcoat HD,Anthony JC(1996)父母监督对儿童晚期开始吸毒的影响。 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杂志35:91-100。 在线查找此文章
  47. 47. Steinberg L,Fletcher A,Darling N(1994)父母监控和同伴对青少年物质使用的影响。 儿科93:1060-1064。 在线查找此文章
  48. 48. Goldstein HS(1984)12至17年轻人的父母组成,监督和行为问题。 美国儿童精神病学会杂志23:679-684。 DOI: 10.1016/S0002-7138(09)60536-7. 在线查找此文章
  49. 49. Barrera Jr M,Biglan A,Ary D,Li F(2001)与美国印第安人,西班牙裔和高加索青年一起复制问题行为模型。 早期青春期杂志21:133-157。 DOI: 10.1177/0272431601021002001. 在线查找此文章
  50. 50. Cao FF,Su LL,Liu TT,Gao XX(2007)中国青少年样本中冲动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Eur Psychiatry 22:466-471。 DOI: 10.1016 / j.eurpsy.2007.05.004. 在线查找此文章
  51. 51. Meerkerk GJ,van den Eijnden RJJM,Franken IHA,Garretsen HFL(2010)强制性的互联网使用与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以及冲动性有关吗?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26:729-735。 DOI: 10.1016 / j.chb.2010.01.009. 在线查找此文章
  52. 52. Mottram AJ,Fleming MJ(2009)外向性,冲动性和在线组成员身份是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的预测因素。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319–321。 土井: 10.1089 / cpb.2007.0170. 在线查找此文章
  53. 53. Yen JY,Ko CH,Yen CF,Wu HY,Yang MJ(2007)网络成瘾的共病精神症状: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抑郁,社交恐惧症和敌意。 青少年健康杂志41:93-98。 DOI: 10.1016 / j.jadohealth.2007.02.002. 在线查找此文章
  54. 54. Zhou ZH,Yuan GZ,Yao JJ,Li C,Cheng ZH(2010)一项事件相关的潜在调查,用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个体缺乏抑制控制。 Acta Neuropsychiatrica 22:228-236。 DOI: 10.1111 / j.XN​​UMX 1601.x. 在线查找此文章
  55. 55. 颜洁妍,颜CF,陈CS,唐TC,高昌(2009)成人ADHD症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联:性别差异。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187–191。 土井: 10.1089 / cpb.2008.0113. 在线查找此文章
  56. 56. Cunningham CE,Barkley RA(1979)正常和活动过度的儿童与母亲在自由游戏和结构化任务中的相互作用。 儿童发育:217-224。
  57. 57. Danforth JS,Anderson L,Barkley RA,Stokes TF(1991)观察父母与多动儿童的相互作用:研究和临床意义。 临床心理学评论11:703-727。 DOI: 10.1016/0272-7358(91)90127-G. 在线查找此文章
  58. 58. Mash EJ,Johnston C(1982)比较年轻和年长的多动症和正常儿童的母子互动。 儿童发育:1371-1381。
  59. 59. Caldwell CL,Wasson D,Anderson MA,Brighton V,Dixon L(2005)护理结果(NOC)标签的发展:多动症水平。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护理杂志18:95-102。 DOI: 10.1111 / j.XN​​UMX 1744.x. 在线查找此文章
  60. 60. Johnston C,Mash EJ(2001)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家庭:对未来研究的回顾和建议。 临床儿童和家庭心理学评论4:183-207。 DOI: 10.1007/s10567-005-6663-6. 在线查找此文章
  61. 61.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2010中国统计年鉴。 可用: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html/c0201e.htm。 访问2012 Jul 4。
  62. 62. 武汉统计局(2010)中国武汉2010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64 p。
  63. 63. 吴鹤,刘璞,孟鹤(2006)规范,儿童青少年QOL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Chin J School Health 27:4。 在线查找此文章
  64. 64. Kou J,Du Y,Xia L(2007)制定儿童优势和困难问卷(学生版)为上海规范。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3。 在线查找此文章
  65. 65. Khazaal Y,Billieux J,Thorens G,Khan R,Louati Y等。 (2008)互联网成瘾测试的法国验证。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1:703–706。 土井: 10.1089 / cpb.2007.0249. 在线查找此文章
  66. 66. Chong Guan N,Isa SM,Hashim AH,Pillai SK,Singh H,et al。 (2012)马来语版网络成瘾测试的有效性:对马来西亚一群医学生的研究。 亚太公共卫生杂志XX:10。 DOI: 10.1177/1010539512447808. 在线查找此文章
  67. 67. Yao S,Zhang C,Zhu X,Jing X,McWhinnie CM,et al。 (2009)测量青少年精神病理学:中国青少年样本中自我报告优势和困难问卷的心理测量属性。 青少年健康杂志45:55-62。 DOI: 10.1016 / j.jadohealth.2008.11.006. 在线查找此文章
  68. 68. Muris P,Meesters C,van den Berg F(2003)优缺点问卷(SDQ)。 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12:1-8。 土井: 10.1007/s00787-003-0298-2. 在线查找此文章
  69. 69. Goodman R(2001)优缺点问卷的心理计量学特性。 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40:1337–1345。 在线查找此文章
  70. 70. Lam LT,Peng Zw,Mai Jc,Jing J(2009)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的因素。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12:551-555。 土井: 10.1089 / cpb.2009.0036. 在线查找此文章
  71. 71. Du Ys,Jiang W,Vance A(2010)随机对照组认知行为疗法对上海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长期影响。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神病学杂志44:129-134。 DOI: 10.3109/00048670903282725. 在线查找此文章
  72. 72. 龚B,王,,叶,,梁曦(2010)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疗效。 Chin J Sch Health 31:300-301。 在线查找此文章
  73. 73. 刘昕,李莉,黄X(2011)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 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育)71-7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