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强迫性行为的病态化:服务对象的性别和性取向是否重要? (2019)

期刊文章数据库:PsycARTICLES

Klein,V.,Briken,P.,Schröder,J.,&Fuss,J.(2019年)。

异常心理学杂志,128(5),465 472。

http://dx.doi.org/10.1037/abn0000437

抽象

最近有人提出,在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的第11版中应包括强迫性行为障碍。 人们对性行为的过度病理化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一再表示担忧。 经验证据表明,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的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治疗师对服务对象的评估。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与高水平的性兴趣和行为的病态化和污名化程度不同有关。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客户的性别和性取向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MHP)强迫性行为的病理学之间的可能联系。 提供了MHP样本(N = 546),并附有案例小插图,描述了患有强迫性行为的服务对象。 客户的信息因性别(男性或女性),性取向(同性恋或异性恋)和临床状况(模糊的诊断标准和满足的强迫性行为障碍诊断标准)而异。 在阅读了小插图后,MHP对客户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因果关系(心理病因与生物学病因)和污名化指标(指责受影响的人的问题,对社交的渴望,对危险的感知)表示了意见。 当服务对象是独立于其临床状况的同性恋妇女或男性时,MHP表现出的病理化趋势明显更少。 中介分析显示,生物学病因模型部分介导了同性恋客户病态化程度降低的影响。 这些结果表明,与强迫性行为有关的临床决策受到关于性行为生物学成因的与病学无关的信念的影响。 (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19 APA,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