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和青少年的反社会互联网行为(2011)

评论:本研究承认互联网色情(cybersexual)是Internt成瘾的五大类别之一。 它还表明问题正在加剧。


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11; 11:2187-2196。

在线发布2011十一月3。 DOI: 10.1100/2011/308631

兴强马

香港浸会大学教育学系

学术编辑:Joav Merrick

这是一份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分发的开放获取文章,允许在任何媒体中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原始作品被正确引用。

抽象

本文将研究网络成瘾和反社会互联网行为的道德涵义。 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Internet。 不幸的是,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百分比也在增加。 详细讨论了网络成瘾的概念或对互联网的病理使用,并描述了网络成瘾者的特征。 讨论了Internet的社会用途(尤其是反社会用途)。 有人认为,互联网使用行为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换句话说,互联网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被用来描述反社会互联网行为的道德推理。 以下行为被视为是反社会的互联网行为:(1)使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例如销售假冒产品或令人反感的色情材料,(2)使用互联网欺凌他人(例如,网络欺凌),例如散布针对某人的诽谤性言论,(3)使用互联网欺骗他人,以及(4)使用互联网进行非法赌博。 这些反社会互联网行为相关的道德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反社会互联网问题,青少年积极发展,预防

1。 简介

根据2005的互联网世界统计调查[1],约占68.8%的香港人口,约为4.878万人,是互联网用户。 同样,城市大学的香港互联网项目[2,页3]还发现“在3.65结束时香港有100万2008的互联网用户,占68.7和5.31之间相应人口的18%(即74百万常住居民)”。 互联网的使用成为香港许多人的日常活动,互联网用户通常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很重要[2,第21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是许多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幸的是,有些人在日常活动中过度依赖互联网,以至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日常生活中的损害和麻烦。 在本文中,将首先讨论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的普遍性,并将描述网络成瘾的概念。 还将详细讨论反社会互联网行为背后的道德推理。

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和不可否认。 没有互联网的生活肯定非常麻烦和不方便。 互联网的发明就像核能的发现一样 - 它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 - 它对人类来说可能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如果我们使用它进行亲戚或积极的治疗可能会很好,如果我们使用它进行口服或反社会,那就不好了。 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阻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现在教育中使用互联网的积极和道德态度的教育迫在眉睫。

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或互联网成瘾

有些人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大量时间,他们过度使用互联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过度的互联网使用是网络成瘾或病态的互联网使用[311]。 网络成瘾通常被视为对互联网的无法控制和破坏性的使用[12].

Shapira等人。 [13他们在有关互联网使用问题的个人的精神病学特征研究中发现,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与主观痛苦,相当大的社会,职业和/或经济损伤以及严重的精神病合并症有关。”基于以往的研究,网络成瘾的三个主要概念描述如下。

2.1。 技术成瘾

网络成瘾被视为一种技术成瘾,指的是“涉及人机交互的非化学(行为)成瘾”[11,第31页]。

格里菲斯[7]认为过多的互联网用户可能不是“网络成瘾者”,因为他们过度使用互联网作为推动其他成瘾和兴趣的手段。 例如,强迫性赌徒使用互联网进行长时间赌博,或者购物狂在互联网上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网络购物。

2.2。 网络成瘾的类别

年轻 [810]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行为。 (1)Cyber​​sexual上瘾:成瘾者在成人网站上花了很多时间用于网络和网络犯罪。 (2)网络关系成瘾:成瘾者在网络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3)网络强迫:吸毒者表现出强迫性的在线赌博和购物。 他们是强迫性的在线赌徒和购物狂。 (4)信息过载:上瘾者显示强迫网上冲浪和数据库搜索。 (5)电脑游戏成瘾:上瘾者是网络游戏玩家的痴迷者。

2.3。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戴维斯[5]更喜欢使用术语互联网使用(PIU)而不是网络成瘾。 他关注与PIU相关的适应不良认知,并将PIU分为两类:(1)广义PIU:它“涉及互联网的一般性,多维度过度使用。 它可能还包括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在网上浪费时间“[5,第188页]。 (2)特定PIU:具有特定PIU的人过度依赖互联网的特定功能,例如过度使用在线性材料/服务,在线拍卖服务和在线赌博.

2.4。 网络成瘾的概念

事实上,没有网络成瘾的定义被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和学者普遍接受[4, 12]。 虽然对网络成瘾概念的调查仍然是许多研究人员的主要议程[11, 14],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令人不安。 仔细研究那些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典型行为,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通常做的,无论是亲社会的还是反社会的,都是有用和建设性的。 了解这些问题的性质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制定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的教育计划,例如,促进积极利用和防止互联网的反社会使用。

2.5。 预防网络成瘾

如果网络成瘾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12],那么预防网络成瘾应该成为心理健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认为,试图为健康的身心发展提供全面和一般基础的整体计划比主要关注与互联网使用相关的问题的特定计划更有效。

3。 互联网成瘾者的特征

谢等人。 [15]检查了香港6,121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发现其中五分之一的样本可能被视为网络成瘾。 傅和他的同事[16]发现6.7%的香港青少年表现出五个或更多的网络成瘾症状。 此外,网络成瘾症状似乎与个人的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同时出现。 中国的情况也很严重。 大约13.7%的青少年互联网用户(约10万青少年)可归为互联网成瘾者[17]。 台湾的情况也类似。 林和蔡[18]发现11.8%的台湾学生的高中生可以被视为互联网家属。 研究还表明,4.0%对8.1%的大学生表现出过度或病态的互联网使用[19, 20].

网络成瘾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症状包括“对互联网的过度思考,容忍,冲动控制减少,无法停止使用互联网,以及退出”[5,第187页]。 胡子和狼[21]还提出了一套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以下描述了网络成瘾者的特征,并参考了之前的实证研究。

3.1。 过度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上花费的时间几乎是非互联网成瘾者的三倍多[4]。 Young还发现,互联网家庭每周使用互联网的平均小时数是38.5小时,而非家属平均只花费4.90小时[22]。 根据香港青年协会在2005的一项调查[23],年龄在10到29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周花费18.4个小时在互联网上使用。 大约十分之一(9.9%)的样品每周花费42个小时,即平均每天在线花费XNUMX个小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网是成瘾者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或最显着的活动,他们上网的时间通常比原先预期的要长。

3.2。 关于互联网的痴迷思考

上瘾者“专注于互联网(考虑以前的在线活动或预计下一次在线会议)”[21,页面379]并且在他或她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无法避免考虑互联网。

3.3。 互联网使用中的愉快感受

人们通过互联网玩得很开心。 互联网上瘾者的互联网曝光似乎是愉快的,有趣的,互动的和放松的[24, 25]。 总的来说,上瘾者享受互联网体验,享受和愉悦会促使他们沉迷于互联网使用。

3.4。 公差

容忍症状是指“需要使用互联网增加时间以达到满意”[21,第379页]。 这种症状与成瘾者过度使用或过度使用互联网密切相关。

3.5。 减少冲动控制

冲动控制的减弱与情绪自我调节的降低有关,从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以达到目标。 换句话说,上瘾者往往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特别是,他们无法减少或停止Internet使用。

3.6。 退出

吸毒成瘾者的戒断症状是指当停止或减少互联网活动时的不愉快感(不安,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或易怒)。

3.7。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对网络成瘾者的日常生活和研究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24]。 上瘾者有时可能会因为互联网而冒失去重大关系,教育或职业机会的风险。 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互联网的过度投入而对他人撒谎,并且他们还使用Internet逃避问题或解决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如无助,焦虑,内或羞耻[21,第379页]。

3.8。 父母和家庭的互动

网络成瘾者花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身上的时间较少,而且往往与他们紧张[22].

3.9。 友谊和浪漫的关系

网络成瘾者往往拥有较少的朋友和浪漫的关系[26]。 他们更孤独,更孤独。

3.10。 健康问题

网络成瘾者的健康状况不如非痴呆者,他们也不太愿意寻求医疗,也没有动力去发展缓解压力的做法[26].

3.11。 学业表现

张和法[27]发现学业成绩与网络成瘾评分呈负相关。

3.12。 孤独的性格

莫拉汉 - 马丁和舒马赫[28]发现寂寞与互联网使用增加有关。 孤独的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明显高于非孤独的人。 孤独的人在感到孤独,沮丧或焦虑时使用互联网。 “他们更有可能与网友建立互动,并利用互联网提供情感支持”[28,第669页]。

4。 互联网使用的道德基础

科尔伯格[2931]提出了一个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的前五个阶段用于阐述亲社会和反社会互联网使用的潜在道德推理。 根据科尔伯格[31很少有人达到6阶段,这是普遍伦理原则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不在这里讨论。 有关Stage 6的详细信息,请参阅Kohlberg [30, 31].

4.1。 1阶段:异质的道德和对权威的服从

在这个阶段,人们盲目地服从当局的命令,以避免受到惩罚。 换言之,如果成年人不允许他们利用互联网欺负他人或欺骗他人,那么孩子们会认为在互联网上这样做是不对的。

4.2。 2阶段:个人主义,工具目的和交流

现阶段的人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 根据科尔伯格[30,页面148],平等交换的想法可以通过以下声明表达,“你不应该伤害或干扰我,我不应该伤害或干扰你。”网络世界中的交换与此相同在现实世界。 如果你在网络世界中伤害了我,我会报复。 或者,如果你在网络世界帮我一个忙,我也会帮你一个忙。

可以从反社会的角度来阐述个人主义和工具性目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倾向于照顾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平平等地发挥作用。 只要不被抓住,他们就会故意作弊。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行为者认为自己的身份被安全隐藏并且可能不容易被当局捕获,因此正在进行许多不当行为和非法活动。 与阶段1强调强调服从权威以免受到惩罚相比,该阶段强调通过故意作弊,不正当竞争以及在没有被权威捕获的情况下进行非法或不公正行为来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们会采取任何措施伤害他人(例如,网络欺凌以及侵犯他人的隐私和知识产权),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一阶段的道德动机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但这个阶段的道德动机却是马基雅维利安,也就是说,要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那些非法或不正当手段)获得想要的东西。 此外,“工作被认为是繁重的。 美好的生活是拥有大量金钱和美好事物的轻松生活” [32,第17页]。 我们的想法是,只要付出很少或没有努力就应该尝试获得很多。 一般来说,现阶段的人们尽可能多地拥有权利,但往往承担尽可能少的责任。 换句话说,他们通过机会主义享乐主义的原则行事或生存。

4.3。 阶段3:相互人际关系的期望,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整合

这是一个善良男孩好女孩取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将不辜负您的主要群体成员(例如,家庭,学校,宗教或政党)或与您亲近的人的期望。 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也组成了一个有共同兴趣的团体或团伙。 他们对自己的团队成员是无私的,愿意为他们的团队成员做出牺牲。 另一方面,他们不太愿意在同样的情况下帮助非成员。

4.4。 4阶段:社会制度和良知

主要关注的是维护社会法和履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例如,非法下载,侵犯他人版权,非法在线赌博和网络欺凌将被视为错误和不当行为,并且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允许的。 人们使用高科技来攻击政府或大公司的机密数据存储或计算机系统,甚至禁用例如运输,银行,通信和军事秩序等操作,以引起社会动荡和混乱,也是错误的。 。

4.5。 5阶段: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

与舞台4相比,这是一个立法阶段,这是一个遵纪守法的阶段。 在5阶段的详细阐述中,Kohlberg [33]指宪政民主,并认为它使社会法对理性人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将基本权利置于法律和社会之上。 法律和职责基于“整体效用的合理计算”,“最大数量的最大利益” [34,第35页]。

除了在此阶段观察和遵守的一般基本人权外,还强调个人数据和隐私权。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数据的泄漏和滥用成为网络世界的常见犯罪。 个人隐私权,个人领导私人和不太开放的生活的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和法律保护。

5。 使用ANTISOCIAL或DELINQUENT INTERNET

根据以往的研究[35, 36],青少年的主要反社会和违法行为包括:(1)普遍存在偏差,例如盗窃,酗酒,考试作弊和上学迟到; (2)吸毒; (3)parents视父母(例如,对父母大喊大叫或违背父母的意愿); (四)对教师或者学校当局的反社会行为; (五)社交不良性行为; (4)侵略或敌对行为,例如欺凌他人或打拳。 有人认为,互联网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实际上,Ma等。 [37]提出了积极关联假说,其中指出“互联网行为与日常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积极的互联网行为被认为与积极的日常社会行为正相关,而负面互联网行为则是积极的与负面的日常社交行为相关联。 他们的数据涉及509中学生,明确支持这一假设。 这项研究的含义是,网络世界不是虚拟的,它是非常真实的 - 它实际上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从教育角度讲,由于互联网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和普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互联网使用教育。

以下行为被视为反社会的互联网行为。

(1)非法下载

未经许可下载电影,音乐或视频片段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常见非法活动。 在559年龄10至24年轻人的互联网活动调查中,57.4%的参与者承认他们未经许可证持有者的许可下载了电影或音乐[38].

(2)色情或侵略性信息

在同一项调查中,37.9%的参与者表示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得色情或淫秽或侵略性材料[38].

(3)网络欺凌

利用互联网来欺负他人(即网络欺凌),例如散布针对某个人的诽谤言论; 羞辱,尴尬或骚扰同龄人:关于40%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在线时被欺负[39, 40].

(4)作弊行为

利用互联网欺骗他人。 在线欺骗他人很容易,因为你对他人是匿名的,如果你愿意,你的身份可以很容易地隐藏起来。

(5)在线赌博

您可以与他人在线赌博或参与在线赌场。 在线赌博包括在线扑克,在线体育博彩,在线彩票和在线宾果游戏[41].

此外,一些青少年也可能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如销售伪造产品或令人反感的色情材料,或进行道德或社会不可接受的活动,如补偿约会。

上述每种互联网行为的判断都可以用科尔伯格的[30, 31上述部分“互联网使用的道德基础”中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 嘛 [42]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Catalano及其同事提出的15积极青年发展建构之一[43]。 因此,互联网使用的道德基础也描绘了道德能力与互联网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6。 防止使用反社会网络

一般来说,一个基于积极的青年建构的整体计划[43]或积极的道德品质[44]有助于促进亲社会互联网使用并防止反社会使用互联网。 具体而言,该计划应强调以下结构或特征:(1)自尊或自尊,(2)尊重他人,(3)社会和民事责任,(4)全球责任和世界公民身份。 此外,自我效能,时间管理,自律或自我控制的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对互联网使用的积极态度。 马和他的同事们给出了为初中学生开设教学计划的理由[45].

7。 同意的评论

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Internet。 不幸的是,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百分比也增加了。 详细讨论了网络成瘾的概念或对互联网的病理使用,并描述了网络成瘾者的特征。 还讨论了Internet的反社会用途。 有人认为,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以积极和道德的态度进行教学应该成为当今我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还认为,基于Catalano等人的[43积极的青年建构和马的[44积极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亲社会互联网的使用和防止反社会的互联网使用。

致谢

这项研究得到了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互联网世界统计。 香港:互联网使用情况统计和市场报告。 2010, 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asia/hk.htm.

2.香港互联网项目。 香港的互联网使用情况:2008年年度调查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网络挖掘实验室,2009年, http://newmedia.cityu.edu.hk/hkip/

3。 Caplan SE。 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和社会心理健康:基于理论的认知 - 行为测量工具的发展。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2; 18(5):553-575。

4.周超,萧MC。 网络成瘾,使用,满足和娱乐体验:台湾大学生案例。 计算机与教育。 2000; 35(1):65-80。

5。 戴维斯RA。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 - 行为模型。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1; 17(2):187-195。

6。 Goldberg I.网络成瘾症(IAD)诊断标准。 1997, https://aeps.ulpgc.es/JR/Documentos/ciberadictos.doc

7. Griffiths M.是否存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成瘾”? 一些案例研究证据。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 2000; 3(2):211-218。

8。 年轻的K.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的出现。 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录; 八月104; 加拿大多伦多。

9.年轻K.网络成瘾:一种新的临床疾病的出现。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 1998; 1:237–244。

10。 年轻的K.网络成瘾:症状,评估和治疗。 在:VandeCreek L,Jackson TL,编辑。 临床实践的创新:源书。 卷。 17。 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专业资源; 1999。 pp.19-31。

11。 Widyanto L,Griffiths M.“网络成瘾”:一篇评论性评论。 国际心理健康与成瘾杂志。 2006; 4(1):31-51。

12.胡须KW。 网络成瘾:当前评估技术和潜在评估问题的回顾。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 2005; 8(1):7-14。[考研]

13。 Shapira NA,Goldsmith TD,Keck PE,Jr.,Khosla UM,McElroy SL。 有互联网使用问题的个人的精神病学特征。 情感障碍杂志。 2000; 57(1-3):267-272 [。考研]

14。 Blaszczynski A.互联网使用:寻找成瘾。 国际心理健康与成瘾杂志。 2006; 4:7-9。

15。 Shek DTL,Tang VMY,Lo CY。 中国青少年在香港的网络成瘾:评估,概况和社会心理相关性。 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08; 8:776-787。

16。 Fu KW,Chan WSC,Wong PWC,Yip PSF。 网络成瘾:香港青少年的流行,判别有效性和相关性。 英国精神病学杂志。 2010; 196(6):486-492 [。考研]

17。 块JJ。 DSM-V的问题:网络成瘾。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2008; 165(3):306-307 [。考研]

18。 林SSJ,蔡CC。 台湾高中青少年的感情寻求与互联网依赖。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2; 18(4):411-426。

19。 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生率和相关性。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0; 16(1):13-29。

20。 王伟。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会心理成熟。 国际人类计算机研究杂志。 2001; 55(6):919-938。

21.胡须KW,沃尔夫EM。 对网络成瘾的建议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 网络心理学与行为。 2001; 4(3):377-383。[考研]

22。 年轻的KS。 网瘾:一种新的临床现象及其后果。 美国行为科学家。 2004; 48(4):402-415。

23。 香港青年协会。 青少年意见调查:主要是互联网活动和青少年的隐患。 2005, http://www.hkfyg.org.hk/chi/press_releases/2005/research/internet.html.

24。 Chou C,Chou J,Tyan NN。 对网络成瘾,使用和沟通乐趣的探索性研究 - 台湾的案例。 国际教育传播杂志。 1999; 5(1):47-64。

25。 McQuail D.传播理论:使用和满足。 1994, http://en.wikibooks.org/wiki/Communication_Theory/Uses_and_Gratifications.

26。 布莱恩K.青少年网络成瘾。 生活。 2010, http://fyiliving.com/depression/health-in-teens-with-internet-addiction/

27. Chang MK,法律SPM。 青少年网络成瘾测试的因素结构:一项验证性研究。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8; 24(6):2597–2619。

28。 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 Loneliness和互联网的社交用途。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 2003; 19(6):659-671。

29。 Kohlberg L.阶段和顺序:社会化的认知发展方法。 在:Goslin D,编辑。 社会化理论与研究手册。 芝加哥,伊利奥尼奥斯,美国:兰德麦克纳利; 1969。 pp.347-480。

30.科尔伯格L.道德发展随笔。 卷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Harper&Row; 1981年。(道德发展哲学)。

31.科尔伯格L.道德发展随笔。 卷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Harper&Row; 1984年。(道德发展心理学)。

32。 Loevinger J. Ego Development:概念与理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Jossey-Bass; 1976。

33。 Kohlberg L. From to should:如何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承担自然主义的谬误并摒弃它。 在:Mischel T,编辑。 认知发展与认识论。 纽约,纽约,美国:学术出版社; 1971。 pp.151-284。

34。 Kohlberg L.道德阶段和道德化:认知发展方法。 在:Lickona T,编辑。 道德发展与行为。 纽约,纽约,美国:Holt,Rinehart和Winston; 1976。 pp.31-53。

35。 Ma HK,Shek DTL,Cheung PC,Lee RYP。 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与香港华人青少年人格和同伴关系的关系。 遗传心理学杂志。 1996; 157(3):255-266 [。考研]

36。 Hindelang MJ,Hirschi T,Weis JG。 衡量犯罪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比佛利山庄:Sage; 1981。

37。 Ma HK,Li SC,Pow JWC。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青少年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交网络。 2011; 14(3):123-130。

38。 香港青年协会。 青少年意见调查: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有什么不对? 2009, http://www.hkfyg.org.hk/chi/press_releases/2009/research/internet.html.

39。 I-安全。 网络欺凌:统计和提示。 2010, http://www.isafe.org/channels/sub.php?ch=op&sub_id=media_cyber_bullying.

40。 维基百科。 网络欺凌。 20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ber-bullying.

41。 维基百科。 在线赌博。 20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line_gambling.

42。 马港。 道德能力作为一种积极的青年发展结构:概念基础和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国际青少年医学与健康杂志。 2006; 18(3):371-378 [。考研]

43。 Catalano RF,Berglund ML,Ryan JAM,Lonczak HS,Hawkins JD。 美国积极的青年发展:关于积极青年发展计划评估的研究结果。 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刊。 2004; 591:98-124。

44。 马港。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种综合的方法。 教育研究期刊。 2009; 24(2):293-326。

45。 Ma HK,Chan WY,Chu KY。 构建促进社会互联网使用,防止反社会互联网使用的教学包。 这个问题,2011。